搜索文档
宏观观察2024年第51期(总第562期):房地产政策效果评估及市场前景展望*
中国银行· 2024-11-04 16:31
政策落地优化 - 加快疏通货币化安置政策落地堵点,提高居民获得补偿款再次进入楼市的比例[52] - 平衡专项债收储资金成本效益问题,提高各方参与积极性[52] - 全面清理和降低住房买卖相关税费,尽快取消普宅非普宅划分标准[53] - 尽快出台白名单扩围政策协调机制,推动政策落地[53] 增量政策储备 - 尽快全面放开一线城市限购政策,加大对无房工薪家庭、多子女家庭等的购房补贴力度[54] - 提高房贷在个人所得税中的抵扣比例,对多孩家庭实行更高的抵扣比例[54] - 在必要时考虑从保项目转向保主体,构建兜底性房企救助机制[55,56]
宏观观察2024年第49期(总第560期):新形势下房市重构与融资模式创新*
中国银行· 2024-10-30 15:33
房地产模式重构与金融支持 - 从"住房短缺"向"结构优化"转型,满足改善性需求和新市民住房需求[4][5] - 加快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新模式,培育专业租赁住房市场[6][7] - 建立人地挂钩的土地供应新模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8][9] - 推动房企从"三高"模式向"持有+服务"模式转型[10] 房地产金融创新 - 形成有效支持城市更新的金融支持新模式[13] - 加大对养老地产、新市民等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14][15] - 形成金融支持租赁性住房新模式[16] - 更加重视REITs、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等创新性房地产金融工具[17][18][19] 政策建议 - 更加重视激发需求,助力房地产行业平稳转型[20] - 构建可持续保障性住房金融体系[21] - 提高城市更新等政府类项目吸引力,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22] - 创新REITs工具,促进房地产企业投融资模式转型[23] - 构建房地产风险长效机制[24]
宏观观察2024年第47期(总第558期):以科技金融为主要抓手,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银行· 2024-10-27 13:01
政策支持 - 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科技金融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4][5] - 人民银行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为科技企业提供优惠融资支持[4] - 国务院等部门出台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为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提供新机遇[6][10] 银行组织架构 - 大型银行纷纷成立科技金融专门组织机构,构建"总部+区域科创中心+科技支行"的专业化体系[11][13] - 截至2024年1月,我国已设立1000家以上科技特色支行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11] 产品创新 - 银行针对科技企业特点开发"专精特新"等定制化金融产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需求[12] - 加大对知识产权质押、动产质押等"软资产"融资的支持力度[32] 股权投资 - 银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参与股权投资规模快速增长,2024年预计新增800亿元[10] - 银行加强投贷联动,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股权投资支持[33] - 银行理财资金对科技企业股权投资占比有待进一步提升[28][33] 生态合作 - 银行注重与政府、投资机构、产业龙头等机构合作,打造科技企业金融服务生态圈[36] - 加强与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提供战略规划、资金管理等全方位综合服务[33] 能力建设 - 银行提升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层级,强化对科技企业的直接对接[35] - 培养懂科技、懂产业、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队伍[35] - 建立适合科技企业发展的专门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35] [4][5][6][10][11][12][13][28][32][33][35][36]
宏观观察2024年第43期(总第554期):进一步挖掘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
中国银行· 2024-09-30 11:00
下沉市场消费增长的驱动因素 - 下沉市场消费具有更强的韧性,是我国居民消费的"压舱石"[3][4][6] - 下沉市场呈现较好的消费升级态势,与一二线城市间差距逐渐收窄[8][9][10] - 商品与服务供给不断优化,提高了居民消费可得性[12][13] - 下沉市场居民收入稳步增长,且可用于消费的收入占比高[14][15] - 以县域为主体的物流、交通等基础设施和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17] - 科技发展推动下沉市场居民生活认知、消费习惯等方面出现重大变化[19][22] 下沉市场消费增长的挑战 - 高质量商品供给仍然不足[32][33] - 物流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33][34] - 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仍然较多[35] 政策建议 -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36] - 提升下沉市场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水平[37][38] - 进一步完善下沉市场基础设施与供应链体系[39] - 持续提升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40][41]
全球银行业展望报告2024年第4季度(总第60期)
中国银行· 2024-09-27 09:52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未提供行业投资评级。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全球经济复苏持续分化,银行业稳健经营面临挑战。货币政策明显分化,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承压。金融科技创新浪潮掀起,推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4][5][6][7][10] 2. 全球银行业规模增长分化明显,盈利能力艰难回暖,资产质量持续恶化,资本补充压力犹存。相比之下,中国银行业经营发展较为稳健。[12][13][14][15][16][17][22][23][25] 3. 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总体平稳,支持实体经济力度不减,资产规模保持扩张,但净息差低位企稳,盈利增长面临较大压力。银行业资产质量基本稳定,资本充足情况良好。[30][31][32][33][38][39][40][41][42] 4.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步伐趋缓,但发展战略优化调整,聚焦于综合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质效。国际化资产、营收和利润占比有所下降,但综合国际化竞争力和影响力稳中有升。[43][44][45][46][47][48] 5. 数字经济重塑全球经济形态和格局,对商业银行国际化产生重要影响。国际大型银行以数字化推进国际化,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启示。[54][55][56][57][58][59][60][61][62] 6. 国际化领先银行调整组织架构、聚焦核心地区、专注核心业务、服务重点客群,并强化海外风险管理,为中资银行国际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63][64][65][66][67]
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2024年第3期(总第3期):长三角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及展望,长三角对全国经济贡献度上升,全年有望延续平稳发展态势
中国银行· 2024-09-26 16:03
长三角经济发展态势 - 长三角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对全国经济贡献度上升[4] -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服务业持续恢复,投资保持良好增势[4,6,8] - 消费市场总体稳定,但增速略低于全国[7] - 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但对全国贡献度略有下降[12,13] - 房地产市场保持韧性,表现总体好于全国[14,15] - 本外币存款增速回落,对全国贡献度略有下降[15,16] - 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对全国贡献度上升[16,18] -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大幅下降,直接融资是主要拖累因素[20] 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特点 - 长三角县域经济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1,2,3] - 县域经济规模稳步提升,但省际差异较为明显[9,10] - 县域经济发展呈现梯度分化特征,地区间差异有所扩大[11,12,13] - 县域经济增长波动性较小,但增速换挡明显[16,17,18] - 县域人口整体呈净流出状态,但浙江净流入[19,20] - 第二产业仍是重要支撑,服务业占比明显提升[21,22,23] - 消费对县域经济拉动效应有所增强,但省际差异较为明显[24,25,26] - 对外贸易规模稳步提升,但梯度分化较大[27,28] - 城乡收入差距总体呈缩小态势,但欠发达地区差距依然较大[29,30] - 县域财政自给率呈波动下降态势[31,32] 金融支持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 - 优化科技金融服务,助推城乡融合发展[101,102] - 深化普惠金融服务,助力县域经济发展[102,103] - 加大县域个人金融支持,服务消费升级[103,104] -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县域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104] - 加强综合服务,提升金融供给质效[104,105] - 强化资源配置、政策保障与风险管理,持续释放发展潜能[105]
区域经济金融展望报告(长三角)2024年第3期(总第3期)
中国银行· 2024-09-26 14:33
长三角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对全国经济贡献度上升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合计 15.1 万亿元,同比增长 5.5%,增速比全国(5.0%)高 0.5 个百分点;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24.4%,比上年同期提高 0.2 个百分点 [3][4] -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最快,同比增长 6.4%,比全国高 0.6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0%,比全国高 0.4 个百分点 [5] 工业较快增长,增速高于全国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7.6%,比全国(6.0%)高 1.6 个百分点 [5] - 苏浙皖工业增长强劲,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8.6%、8.0%、8.5%,均高于全国水平 [5] - 装备制造业同比分别增长 9.1%、10.6%、15.2%,分别比全国高 1.3、2.8、7.4 个百分点 [5] 服务业回升向好,增速略高于全国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5.0%,比全国高 0.4 个百分点 [6] - 沪苏浙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 5.8%、4.8%、5.0%,高于全国水平(4.6%);安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4.2%,低于全国水平 [6] 消费市场总体稳定,增速略低于全国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2 万亿元,同比增长 3.6%,增速比全国低 0.1 个百分点 [7][8] - 苏浙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 4.9%、4.5%、4.1%,分别比全国高 1.2、0.8、0.4 个百分点 [7] - 上海消费偏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 2.3% [7] 投资保持良好增势,增速略高于全国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4.2%,比全国高 0.3 个百分点 [9][10] - 沪浙皖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良好增势,同比分别增长 10.2%、4.0%、4.0%,均高于全国水平(3.9%);江苏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 3.7%,低于全国 [9] - 中高端制造业投资增势较好 [10] 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对全国贡献度略有下降 - 上半年,长三角进出口总值达 7.7 万亿元,同比增长 5.8%,增速比全国低 0.3 个百分点;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 36.6%,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 0.1 个百分点 [12][13][14] - 苏浙皖进出口增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 8.5%、7.8%、7.4%,均高于全国水平(6.1%) [13] - 上海进出口增速低于全国,同比增长 0.6%,比全国低 5.5 个百分点 [13] 房地产市场保持韧性,表现总体好于全国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 16.3%,降幅比全国水平(-18.6%)小 2.3 个百分点 [15][16] - 上海房地产市场"量、价"回升,房地产投资增长强劲 [15][16] - 苏浙皖房地产复苏动能仍有待提振 [16] 本外币存款增速回落,对全国贡献度略有下降 - 6 月末,长三角地区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 78.6 万亿元,同比增幅较上年同期回落 6.5 个百分点至 5.5%,比全国(6.0%)低 0.5 个百分点 [17] - 沪苏浙皖存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7.2%、4.9%、3.6%、8.6% [17] 本外币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对全国贡献度上升 - 6 月末,长三角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 69.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1.0%,增速比全国(8.3%)高 2.7 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为 27.1%,比上年同期提高 0.7 个百分点 [18][19] - 沪苏浙皖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 8.6%、11.7%、10.9%、12.6%,均高于全国水平 [19] 社会融资规模增量同比大幅下降,直接融资是主要拖累因素 - 上半年,长三角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 5.2 万亿元,同比下降 22.5%;占全国比重为 28.7%,比上年同期下降 2.4 个百分点 [23] - 直接融资增量 0.7 万亿元,同比下降 28.6%,降幅比全国大 25.8 个百分点 [23]
全球经济金融展望报告2024年第4季度(总第60期)
中国银行· 2024-09-26 14:31
全球经济增长动能有所减弱 - 居民消费增速放缓,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政府支出增速回落,总需求降温[4] - 全球粮食供给承压,制造业复苏动能减弱,服务业表现较好,总供给保持稳定[4] - 全球通胀压力进一步缓解[4] 全球贸易延续复苏态势 - "南南合作"成为重要增长引擎[6] - 亚洲、拉美主要贸易国与美欧经济体的贸易表现分化[22][23] - 全球贸易复苏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24] 全球货币政策步入正常化 - 美联储、欧洲央行步入降息周期,日本央行升息与缩减购债并举[28][29] - 新兴市场货币政策分化,部分国家年底或将降息[29] 全球金融市场波动加剧 - 全球外汇市场步入转折期,美元指数波动回落[69][70][71][72] - 全球股市震荡加剧,轮动周期逐步显现[85][89][90][91] -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分化,降息预期与地缘风险加剧市场波动[92][93][94][95]
养老产业金融:新趋势、新政策、新机遇
中国银行· 2024-09-20 16:03
养老产业金融发展现状 - 养老产业整体营利水平较低,亟需金融资源支持[13][14] - 养老产业在股票、债券、基金等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较为有限[18][19][20][21] - 银行业加大了对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但整体规模仍有限[24][25][26] - 保险公司在"保险+养老"方面不断深耕,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直接投资来源[27] 养老产业金融发展的新政策与新机遇 -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引导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28][29] - 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的常态化发行为养老设施融资提供新机遇[29][30]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全面实施将促进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30] 金融机构在养老产业金融中的作用 - 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类型养老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31][32] - 证券业机构应抓住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机遇为养老企业提供资本市场支持[32] - 保险公司要在风险隔离前提下加大对养老产业的直接投资,并开发养老服务专属保险产品[32][33]
宏观观察2024年第41期(总第552期):养老产业金融:新趋势、新政策、新机遇*
中国银行· 2024-09-20 16:01
养老产业金融发展现状 - 养老产业整体营利水平较低,亟需金融资源大力支持[12][13] - 股票市场对养老产业支持有限,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不到2%[16] - 债券市场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较小,整体债券融资渠道有限[18][19] - 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布局的养老产业投资基金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资本支持[20] - 保险公司在"保险+养老"方面不断深耕,成为养老产业直接投资重要来源[21][22] - 银行业加大对养老机构和养老产业的信贷投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成为重要支持工具[22][23] 养老产业金融发展新政策与新机遇 - 各地金融监管部门出台系列政策引导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26][27] - 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为养老设施带来新的融资渠道[29] -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将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30] 金融机构在养老产业金融发展中的建议 - 商业银行要针对不同养老产业特点提供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31][32] - 证券业机构应抓住养老领域REITs项目常态化发行的机遇[32] - 保险公司要在风险隔离前提下加大对养老产业的直接投资[32][33] - 保险公司还应发挥在长期护理保险经办中的优势,探索提供普惠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产品[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