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工科技(002006)
icon
搜索文档
精工科技点评报告:加速开拓新材料装备市场,扩大产销规模
甬兴证券· 2024-12-19 11:40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精工科技与沙特GIM公司签署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为17,167.96万美元,设备金额为16,417.96万美元,保证金为750万美元。合同涉及6条生产线,分期执行,总产线数量不少于18条,总采购金额约为5亿美元。该合同将进一步加快新材料装备的市场开拓力度,对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4] - 全球及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稳步上升,2015-2023年全球市场碳纤维需求量从53000吨增加至115000吨,复合增长率为10.17%。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从16789吨增加至69075吨,复合增长率为19.34%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概述 - 精工科技与Graphene Fibre Limited T/a GIM GrapheneFibre签署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为17,167.96万美元,设备金额为16,417.96万美元,保证金为750万美元 [4] 投资建议 - 上调2025、2026年盈利预测,预计2024、2025、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7.76、23.89、30.05亿元,同比+15.3%、+34.5%、+25.8%,对应EPS分别为0.47、0.80、1.12元,对应PE分别为43.11、25.23、17.96倍,维持"增持"评级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2024、2025、2026年营业收入预计分别为1,776、2,389、3,005百万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5.3%、34.5%、25.8%。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预计分别为212、363、510百万元,年增长率分别为15.8%、70.9%、40.5%。每股收益预计分别为0.47、0.80、1.12元,市盈率分别为43.11、25.23、17.96倍 [7] 基本数据 - 12月16日收盘价为19.26元,12mthA股价格区间为8.48-22.88元,总股本为455.16百万股,流通市值为87.66亿元 [8] 财务比率 - 毛利率:2024年预计为29.3%,2025年预计为32.9%,2026年预计为34.7% - 净利率:2024年预计为12.0%,2025年预计为15.2%,2026年预计为17.0% - ROE:2024年预计为13.9%,2025年预计为19.2%,2026年预计为21.3% - 资产负债率:2024年预计为41.9%,2025年预计为42.0%,2026年预计为40.7% [12]
精工科技(002006) - 精工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4-12-13 16:56
证券代码:002006 证券简称:精工科技 浙江精工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编号:2024-010 | --- | --- | --- | |----------------------------|----------------------------------------------------------------------------------------------------------------------------------------------------------------------------------------------------------------------|------------------------------------------------------------------------------------------------------------------------------------------------------------------------------------------- ...
国内首次论证!精工科技高性能PAN纤维工艺获关键进展
证券时报网· 2024-12-11 09:03
公司进展 - 精工科技高性能纤维原丝(聚合工艺)"国内首次使用化工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圆满通过专家组评审,标志着碳纤维原丝制备技术可大规模应用于产业化[1] - 精工科技于12月10日获得批复函件[2] 行业动态 - 浙江省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协会应浙江省应急管理厅委托,在杭州组织召开了高性能PAN纤维"国内首次使用化工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评审会议[1]
精工科技(002006) - 精工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4-12-06 16:11
公司基本情况 - 精工科技成立于1992年,2004年6月25日在深交所上市,总股本为45,516万股,控股股东为中建信集团,持股29.99% [1] - 公司致力于成为国内高端专用装备技术的引领者与产业升级的推动者,聚焦以"碳纤维装备"为核心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建机、智能纺机以及循环再生装备、新能源充电桩等业务 [1] - 2020年成为国内首家实现千吨级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全国产化的企业,确立了在碳纤维装备领域的先发优势,国内市占率超过50% [1] 发展战略及布局 -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定位为:以碳纤维全链高端装备及先进复合新材料为核心业务;大力发展空天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再生产业;打造成为世界一流的新材料及专用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 [2] - 公司正在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相关工作:积极跟进碳纤维装备在手订单的交付及洽谈中意向订单的转化;推进原丝装备、碳化装备、复材装备"三位一体"的碳纤维全产业链装备布局;把握低空经济巨大发展机遇,形成"装备+材料"双轮驱动的发展格局;开拓聚酯纤维回收生产线,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再生产业 [2] 财务及订单情况 - 公司目前已签署尚在执行中的大额合同总额约25亿元,客户包括吉林国兴、东华能源、众亿汇鑫等 [3] - 2024年11月23日,公司与四川众亿汇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一套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和一套原丝生产线的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为51,550万元人民币 [3] - 公司在手的约25亿订单中,原丝装备占比约为20%,其余主要为碳纤维整线及部分核心设备订单 [3] - 碳纤维生产线的售价主要根据客户的配置定价,宽幅3米的大线标准配置售价为1.65亿元至2亿元,可年产碳纤维3,000吨以上;宽幅2米以下的小线标准配置售价为1.20亿元至1.50亿元,可年产碳纤维300吨至1,500吨 [3] 市场前景及竞争优势 - 国内碳纤维企业已宣告的近期及远期产能规划超过40万吨;国外碳纤维龙头企业亦均存在扩产计划,新增产能规划在3-5万吨。保守预计下游企业对碳纤维装备新增需求量在120-160条,碳纤维装备行业在未来可预见时间内仍将保持良好的发展前景 [4] - 公司历史期间市场占有率为50%,未来3-5年内公司约有60-80条潜在碳纤维生产线装备订单。后续随着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深远海风电叶片等领域的发展,碳纤维渗透率的不断提高,未来市场空间将更大 [4] - 公司已构建原丝装备、碳化装备、复材装备"三位一体"的碳纤维产业总体布局,未来将以客户为中心,持续进行技术革新,帮助客户降低运营成本,让客户在品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持续降低碳纤维价格,真正让碳纤维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4] 其他业务及未来规划 - 公司2023年凭借多年技术经验积累,快速进入循环再生装备领域。已与废纺领域龙头企业浙江建信佳人新材料公司签署了销售合同,合同金额3.2亿。公司向建信佳人提供年产5万吨的聚酯回收生产线,能够实现8,000小时连续运行,回收利用率高 [8] - 公司未来将持续深耕、夯实、迭代碳纤维全产业链装备的自主创新与智能制造优势,通过提升公司精密加工能力,与已具有成熟技术的企业合作的模式,尽快进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通过"装备引领、材料协同、应用支撑"的全新发展模式,全面布局空天经济领域,竞逐新赛道,打造新引擎 [7] - 公司未来2-3年的业绩预期可以参考公司2024年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该计划拟以不超过13.65元/股的价格,回购不超过136,548,000股公司股份,用于员工持股计划,回购资金总额不超过18.63亿元 [10]
精工科技(002006) - 精工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4-12-05 16:07
公司基本情况 - 精工科技成立于1992年,2004年6月25日在深交所上市,总股本为45,516万元,控股股东为中建信集团(持股29.99%) [1] - 公司拥有50多年的装备制造历史,致力于成为国内高端专用装备技术的引领者与产业升级的推动者 [1] - 近年来公司聚焦以"碳纤维装备"为核心产业,协同发展新能源装备、智能建机、智能纺机以及循环再生装备、新能源充电桩等业务 [1] 发展战略 - 公司发展战略规划现定位为:以碳纤维全链高端装备及先进复合新材料为核心 [2] - 公司将积极拓展海内外市场,挖掘新客户新订单,并加快落实已生效订单的实施进程和客户应收款的回收,全力冲刺公司2024年经营目标的实现 [3] 财务表现 - 2024年1-9月合并营业收入11.81亿元,同比增长5.5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73亿元,同比下降47.96% [3] - 业绩下降主要原因包括碳纤维产业需求短期结构性调整、智能纺机专用装备收入增加摊薄整体毛利率、研发费用支出增加 [3] - 公司未来2-3年的业绩预期:2024年扣非净利润不低于1.84亿元;2024年、2025年扣非净利润之和不低于4.14亿元;2024年、2025年、2026年扣非净利润之和不低于7.13亿元,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25% [4] 订单执行情况 - 公司将分期向沙特GIM公司提供6条生产线,其中第一条产线已开始执行,第二条产线将于2025年第三季度开始执行,第三条产线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开始执行,剩余3条在2026年开始执行 [3] 应收账款管理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部分客户项目执行进度放缓,但应收款比例较高的主要是碳纤维产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客户(含国企客户),整体风险可控 [3] - 公司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启动应收款专项清收工作,以确保资金及时回笼,降低坏账风险 [3] 新业务布局 - 公司早在2004年前后就涉足无人机产业,近期凭借在碳纤维领域的优势,重点发展低空经济产业,与万丰集团、亿维特、捷一科技等企业开展合作 [4] - 公司2023年快速进入资源循环装备领域,与浙江建信佳人新材料公司签署了3.2亿元的销售合同,提供年产5万吨的聚酯回收生产线 [5] - 公司将持续深耕碳纤维全产业链装备的自主创新与智能制造优势,通过提升精密加工能力,与已具有成熟技术的企业合作,尽快进入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生产 [4] 技术与研发 - 公司2024年1-9月研发费用支出7855.85万元,同比增长18.34% [3] - 公司与复旦大学项目组及外方联合开展"人形机器人智能腿项目"的合作,该产品将由高强碳纤维材料打造,集成智能感知模块、一体化电机电驱模块、电池及能源管理系统、视觉感知单元并采用多模态预测及自平衡制技术 [5]
风口研报·公司:低空经济+机器人领域大量开始使用的新材料,这家稀缺上游设备公司作为“卖铲者”近期签订5亿美金大订单,下游需求多点开花带来新一轮产业扩张浪潮
财联社· 2024-12-04 11:20
公司订单与市场前景 - 精工科技近期与沙特GIM公司签署销售合同,总采购金额约为5亿美元[2] - 碳纤维设备订单规模远高于上一轮扩产高潮,预计精工的订单规模将大幅增长[3] - 碳纤维进入低价扩容时代,海风、低空、机器人等领域多点开花,市场规模达到十万吨[4] - 价格进一步下降后,机器人、低空或助力碳纤维进入二十万吨需求[5] 财务预测与市场分析 - 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1、5.5、8.1亿元,EPS分别为0.5元,1.2元、1.8元[2] - 碳纤维设备订单增长的动因从“碳纤维高价”转向“成本降低-价格下降-需求增长”下的长期扩容[7] - 预计2024、2025、2026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4.53亿元、26.04亿元、34.82亿元,YoY分别为-5.6%、79.2%、33.7%[8] - 预计2024、2025、2026年净利润分别为2.08亿元、5.52亿元、8.08亿元,YoY分别为13.6%、165.2%、46.3%[8] 行业趋势与投资逻辑 - 碳纤维产业适合“逆周期投资”,国内资本回报要求下降,碳纤维产业获得产业资本青睐[9] - 碳纤维需求对价格具备较强弹性,2023年价格大幅下滑后市场推广显著加快[10] - 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风电叶片、汽车、建筑补强、机器人、低空等[12]
精工科技:深耕碳纤维设备,积极拓展新领域
广发证券· 2024-12-03 13:51
公司投资评级 - 增持 [2] 核心观点 - 业务横跨多领域,深耕碳纤维设备。主要从事碳纤维新材料专用装备、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新型建筑节能专用设备、轻纺专用设备、聚酯循环再生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 [12] - 在光伏、建筑节能、轻纺专用设备等领域具备较强竞争力 [12] - 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等新领域 [12] - 预计2024-2026年营业收入为15.61/17.87/19.95亿元,同期归母净利润为2.03/2.45/2.91亿元,EPS为0.45/0.54/0.64元/股,结合可比公司的估值水平,以及公司在碳纤维装备、新能源、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扩展可能性,给予24年45倍的PE估值,对应合理价值20.09元/股,给予"增持"评级 [12] 基本数据 - 当前价格:19.20元 [3] - 合理价值:20.09元 [4] - 报告日期:2024-12-02 [5] - 总股本/流通股本:455.16百万股 [6] - 总市值/流通市值:8739.07百万元 [7] - 一年内最高/最低:19.20/8.96元 [8] - 30日日均成交量/成交额:33.83/558.79百万 [9] - 近3个月/6个月涨跌幅:71.89%/46.13% [10] 财务数据 - 营业收入(百万元):2022A 2357,2023A 1540,2024E 1561,2025E 1787,2026E 1995 [10] - 增长率(%):2022A 36.4%,2023A -34.7%,2024E 1.3%,2025E 14.5%,2026E 11.6% [10] - EBITDA(百万元):2022A 365,2023A 198,2024E 250,2025E 294,2026E 342 [10] - 归母净利润(百万元):2022A 293,2023A 183,2024E 203,2025E 245,2026E 291 [10] - 增长率(%):2022A 172.0%,2023A -37.5%,2024E 10.9%,2025E 20.5%,2026E 18.8% [10] - EPS(元/股):2022A 0.64,2023A 0.40,2024E 0.45,2025E 0.54,2026E 0.64 [10] - 市盈率(P/E):2022A 39.06,2023A 38.20,2024E 43.00,2025E 35.69,2026E 30.05 [10] - ROE(%):2022A 21.7%,2023A 14.0%,2024E 13.4%,2025E 13.9%,2026E 14.2% [10] - EV/EBITDA:2022A 29.49,2023A 33.65,2024E 33.23,2025E 27.62,2026E 23.02 [10] 公司概况 - 成立于1968年,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2004年成功上市,主要从事碳纤维新材料专用装备、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新型建筑节能专用设备、轻纺专用设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以及精密制造加工业务和项目开发 [45] - 2007年,控股子公司机电研究所研制成功国内首台JJL240型多晶硅铸锭炉,正式切入光伏赛道;2015年,与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签署了首条千吨碳纤维成套生产线,正式切入碳纤维整线设备业务并形成收入 [45] - 目前主营业务板块包括碳纤维新材料专用装备制造业务、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制造业务、新型建筑节能专用设备制造业务和轻纺专用设备制造业务四大板块 [45] 碳纤维新材料专用装备制造业务 - 主要产品包括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废气处理系统、复材缠绕装备、原丝和碳丝纺丝收丝机等 [46] - 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定制各种规格的碳纤维生产线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具备年生产千吨级以上碳纤维生产能力,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46] - 产品可广泛应用于汽车交通、航空航天、风力发电、医疗器材以及建筑等领域,碳纤维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50%以上 [46] 太阳能光伏专用装备制造业务 - 主要产品包括JJL系列太阳能多晶硅铸锭炉、JXP系列多晶硅线剖锭机、JXQ系列多线切割机、单晶炉等 [46] - 产品主要应用于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剖方、切片及制造太阳能级单晶硅片所需的高质量单晶棒等制造加工领域 [46] - 目前公司具有从光伏装备开发、工艺技术研究、上下游产品延伸研发等技术优势和"产业化、系列化、成套化"的生产能力,多晶硅铸锭炉产品市场占有率40%以上 [46] 新型建筑节能专用设备制造业务 - 主要产品包括建筑建材机械产品和钢结构专用装备二大类 [47] - 建筑建材机械产品主要有:JF100系列聚氨酯岩棉复合板生产线、数控折边机系列、压型板机系列、C型Z型檩条机系列、钢承楼板机系列、琉璃瓦机系列、PC构件生产线等;钢结构专用装备主要有:JBH波纹腹板H型钢全自动焊接生产线、JH系列H型钢焊接生产线、JGH自承式钢模板成套生产线、纵横剪生产线等 [47] - 产品主要用于新型墙体材料、冷库保温隔热材料、轻重型钢结构产品、装配式建筑产品的制造加工 [47] - 产品多次获国家、部、省、市、县(区)科技进步奖,畅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部分产品市场占有率达40%以上 [47] 轻纺专用设备制造业务 - 主要产品包括JGT系列假捻变形加弹机、JGR系列转杯纺纱机、HKV系列包覆丝机、JGK系列空气包覆丝机、HKV系列大卷装倍捻机、JGW系列数码精密络筒机、HKV151系列花式捻线机、JGW系列精密络筒机等 [47] - 产品主要应用于纺织用纱的前道加捻及纱线加工,其中,HKV系列包覆丝机细分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 [47] 公司经营情况 - 2019-2022年,由于公司碳纤维设备的快速放量,公司收入规模经历了快速扩张期,营收从8.65亿元扩大至23.57亿元;归母净利润从-1.22亿元扩大至2.99亿元 [50] - 2023年由于全球化的经济周期波动影响,国内制造业整体低迷,公司专用装备市场需求放缓,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下滑,分别达到15.4亿元和1.84亿元 [50]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经营情况有所改善,实现收入11.81亿元,同比+5.51%;实现净利润0.73亿元,同比-47.98% [50] 盈利能力 - 从盈利水平来看,由于公司碳纤维设备定位高端智能制造设备,技术含量高,毛利率水平高,所以随着其销量逐渐放量,公司整体毛利率逐步提高,2023年达到32.45% [50] - 净利率方面,2023年公司净利率为11.92%,随着费用管控的逐步加强,净利率水平也经历了大幅改善 [50] -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水平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产品结构的变化 [50] 产品结构 - 2023年公司碳纤维生产线产品实现收入7.29亿元,占比47.34%,是公司目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50] - 复盘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公司碳纤维业务自从2015年实现收入以来,在2020年后迎来了一波较大的增长,2022年收入占比已经迅速提高至65.17%,为公司业绩高增贡献了主要动力 [50] - 23年及24年上半年受下游行业需求低迷的影响有所下滑,但仍为公司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板块,未来预计还将持续为公司提供增长动力 [50] 费用管控 - 从费用端来看,公司的三费费率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从2014年的19%逐步降低至24年前三季度的7.6%,突显公司在费用端的管控能力 [50] - 从研发投入角度来看,公司定位平台化的高端智能装备公司,因此研发投入不断扩大,23年研发投入约1.14亿元,研发费用率达到7.42% [50] 碳纤维材料特点 - 质量轻: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战略性新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与镁和铍基本相当,不到钢的1/4,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作为结构件材料可使结构质量减轻30%-40% [71] - 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的比强度比钢及铝合金高;模量也高于其他结构材料 [71] - 膨胀系数小:大多数碳纤维在室温下的热膨胀系数为负数,在200-400℃时为0,在小于1,000℃时仅为1.5×10-6/K,不易因工作温度高而膨胀变形 [71] - 耐化学腐蚀性好:碳纤维纯碳含量高,而碳又是最稳定的化学元素之一,导致其在酸、碱环境中表现均十分稳定,可制成各类化学防腐制品 [71] - 抗疲劳能力强:碳纤维结构稳定,据高分子网统计,其复合材料经应力疲劳数百万次循环试验后,强度保留率仍有60%,而钢材为40%,铝材为30%,玻璃钢则只有20%-25% [71] 全球碳纤维需求 - 2015-2022年全球碳纤维需求市场规模快速上升,全球市场碳纤维需求量从53000吨增加至135000吨,复合增长率达到23.71% [73] - 受全球化经济周期波动、制造业整体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2023年全球碳纤维市场需求量为115000吨,较2022年同比下降14.8% [73] 中国碳纤维需求 - 2015-2022年,中国市场碳纤维需求量从16789吨增加至74429吨,复合增长率达23.71% [74] - 2023年,中国碳纤维的总需求为69075吨,较2022年同比下降7.19% [74] - 虽然2023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较2022年小幅下降,但随着体育休闲、风电、航空航天、军工、碳碳复材、压力容器等传统及新兴下游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碳纤维市场仍有望保持较快增速 [74] - 从比例上来看,23年中国碳纤维市场在全球占比分别是60%,中国运行产能全球占比为48%,均为全球第一 [74] 碳纤维下游应用 - 2023年全球碳纤维下游三大应用领域分别为航空航天军工(19%)、风电叶片(18%)和体育休闲(16%),此外还包括压力容器、混配模成型、碳碳复材、汽车、建筑、电子电气、船舶、芯片材料等领域 [80] - 同期,中国碳纤维下游应用领域与全球的分布有一定区别,最大的应用场景在体育休闲,占比26%,其次为风电叶片,占比24%,再为航天军工,占比12% [80] 碳纤维国产化 - 2015年国产碳纤维仅2500吨,占据国内碳纤维市场份额14.89%;2022年,国产碳纤维用量历史上首次超越了进口量,高达45000吨,且在中国市场总需求的比例快速提升至60.5%,比2021年增长了53.8% [83] - 虽然国产碳纤维出口量较小,但在国内碳纤维市场上发展迅速,已逐渐形成竞争优势,2015-2022年国产碳纤维CAGR为51.12% [86] - 2023年,国产碳纤维用量继续保持增长,在中国市场总需求量的比例达到76.7%,碳纤维国产化进程持续加速 [86] 碳纤维产业链 - 碳纤维产业链上游主要由化石原料、碳纤维原料及碳纤维原丝组成 [87] - 产业链中游主要为碳纤维相关设备供应商及碳纤维复合材料生产厂商,主要承担制造商的角色,即采购碳纤维原料,利用相关设备设计并制造出各类碳纤维复合材料,并销售于下游的航空航天、汽车等领域 [87] - 产业链下游主要为碳纤维的应用领域,如航空航天、汽车领域、体育休闲、风电叶片等 [87] 碳纤维制备流程 - 碳纤维制备流程分为10大步骤,对应需求10余种设备和配套设施 [91] - 在制备碳纤维的时候,PAN基原丝通过放丝装置恒张力均匀的依次通过各级预氧化炉、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表面处理及水洗,然后依次进入热辊干燥上浆、热风干燥、热辊干燥进入卷绕机收丝,最后经过自动包装线包装为成品碳纤维 [91] - 整个碳丝制备流程中涉及的主要设备包括放纱架、预氧化炉组、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表面处理浴池、上浆浴池、干燥机、卷绕机、废气处理系统、废气系统管道以及厂房内界定的设备管道等设备和配套设施 [91] 碳纤维设备竞争格局 - 国外碳纤维设备厂商先发优势明显,长期实行技术垄断 [92] - 国内早期的原丝纺丝线、原丝卷绕机,碳化线上的恒张力重型放卷纱架、预氧化炉、高低温碳化炉、超高温碳化炉、碳丝卷绕机等大部分设备都依赖进口 [92] - 随着21世纪初,科技部把碳纤维列入"863计划"新材料领域,碳纤维装备国产替代进程持续加快,目前已实现碳纤维主要设备的基本国产化供应 [92] 公司碳纤维生产线 - 2015年公司与浙江精业新兴材料有限公司签署了首条千吨碳纤维成套生产线,该碳纤维生产线由精工科技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联合数十年碳纤维加工处理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研制开发而成 [99] - 生产线由放纱架、氧化炉组、低温碳化炉、高温碳化炉、表面处理浴池、上浆浴池、干燥机、卷绕机等组成,实现对PAN基碳纤维原丝连续多道热处理和后续处理,得到高性能碳纤维 [99] - 生产线采用集中控制系统,综合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冗余及自诊断技术,是碳纤维全自动连续碳化生产线 [99] - 公司目前已经形成碳纤维生产线设备系列化、批量化的生产能力,构建完成"聚合纺丝装备、碳化装备、复材装备"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可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定制各种规格的碳纤维生产线并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100] - 生产线满足T400/T800/T1000/T1100等不同等级高性能碳纤维的生产需求,产品可广泛应用于风电叶片
精工科技点评报告:国产碳纤维设备龙头,加速开拓市场进程
甬兴证券· 2024-11-27 10:22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精工科技是国产碳纤维设备龙头企业,本次销售合同签订预计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 [5] - 碳纤维下游场景广泛,碳纤维装备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4] - 国内碳纤维装备供应龙头,着力加速开拓市场进程 [4] 事件概述 - 公司发布关于签署销售合同的公告。2024年11月23日,公司与四川众亿汇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合同编号为ZYJG202441023《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为51,550万元人民币(含税价) [4] 核心观点 - 公司与众亿汇鑫签署销售合同。根据公司公告,2024年11月23日,公司与四川众亿汇鑫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签署了合同编号为ZYJG202441023《销售合同》,合同总金额为51,550万元人民币(含税价)。根据合同约定,公司将向众亿汇鑫公司交付一套碳纤维成套生产线和一套原丝生产线及其配套公用工程,并进行安装、调试和验收 [4] - 碳纤维下游场景广泛,碳纤维装备国产替代进程加快。根据赛奥碳纤维技术发布的市场报告,中国碳纤维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速,是世界碳纤维的最大市场。中国碳纤维国产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31.7%攀升至2023年的76.7%,国产率快速提升;随着国产碳纤维产量增加,碳纤维装备国产替代进程也持续加快 [4] - 国内碳纤维装备供应龙头,着力加速开拓市场进程。根据公司公告,本次交易主要是公司为进一步加快系列碳纤维装备的市场开拓力度,属于正常的销售行为,合同总金额为51,550万元人民币(含税价),占公司2023年度经审计营业总收入的29.62%。后续若合同顺利履行,将扩大公司系列碳纤维装备的产销规模,对公司未来经营业绩产生积极影响 [4] 投资建议 - 预计2024、2025、2026年公司总体营收分别为17.76、20.19、25.04亿元,同比+15.3%、+13.7%、+24.0%,对应EPS分别为0.47、0.57、0.78元,对应11月22日收盘价15.30元/股,PE分别为32.80、27.00、19.51 [5] 盈利预测与估值 - 单位:百万元 - 营业收入:2023A 1,540;2024E 1,776;2025E 2,019;2026E 2,504 - 年增长率:2023A -34.7%;2024E 15.3%;2025E 13.7%;2026E 24.0% - 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2023A 183;2024E 212;2025E 258;2026E 357 - 年增长率:2023A -37.5%;2024E 15.8%;2025E 21.5%;2026E 38.4% - 每股收益(元):2023A 0.40;2024E 0.47;2025E 0.57;2026E 0.78 - 市盈率(X):2023A 38.20;2024E 32.80;2025E 27.00;2026E 19.51 - 净资产收益率(%):2023A 14.0%;2024E 13.9%;2025E 14.5%;2026E 16.7% [7]
精工科技连收3个涨停板
证券时报网· 2024-11-21 09:43
公司表现 - 精工科技盘中涨停,已连收3个涨停板,截至9:31,股价报18.23元,换手率2.37%,成交量1076.90万股,成交金额1.95亿元,涨停板封单金额为1.78亿元 [1] - 连续涨停期间,股价累计上涨33.16%,累计换手率为18.17% [2] - 最新A股总市值达82.98亿元 [3] 融资情况 - 两融余额为2.95亿元,其中融资余额2.94亿元,较前一个交易日增加352.43万元,环比增长1.21%,近3日累计增加3309.20万元,环比增长12.69% [3] 龙虎榜数据 - 因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涨幅偏离值累计达20%上榜龙虎榜1次,买卖居前营业部中,机构净卖出1031.93万元,深股通累计净卖出73.49万元,营业部席位合计净买入3997.71万元 [3]
精工科技(002006) - 精工科技投资者关系管理信息
2024-11-19 17:19
公司基本情况 - 精工科技1992年始创2004年6月25日于深交所上市总股本为45,516万元控股股东为中建信(持股29.99%)[1] - 有50多年装备制造历史以碳纤维装备为核心产业协同发展多类业务2020年成为国内首家千吨级碳纤维成套生产线装备全国产化企业国内唯一整线装备供应商国内市占率超50%[1] - 2020年以来累计交付全国产化碳纤维成套生产线超20条合同金额累计超40亿元[1] 公司发展战略 - 以碳纤维全链高端装备及先进复合新材料为核心业务大力发展空天经济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再生产业目标是成为世界一流的新材料及专用装备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2] 碳纤维业务相关 - 碳纤维下游在多个领域有很大应用空间但从碳纤维到应用端需验证周期目前渗透率未上来[3] - 已构建原丝装备、碳化装备、复材装备三位一体的碳纤维产业总体布局[3] - 目前已签署尚在执行中的大额合同总额超20亿元客户包括吉林国兴、东华能源等[3] - 碳纤维成套生产线生产交付周期一般为9 - 10个月比业内同等级项目节省40%工期[3] - 碳纤维核心设备已出口韩国晓星及晓星越南基地正在与东欧、中东、中亚等海外地区客户洽谈整线装备销售订单有望突破[3] - 生产线有效宽幅为0.4米 - 3.3米丝束规格覆盖1K - 50K甚至更大丝束[3] - 国内上马碳纤维项目有三种模式公司在整线采购模式下竞争力强承接的碳化线项目90%为交钥匙工程[4] - 是国内首家完成高性能碳纤维生产线全国产化的装备制造商唯一具备碳纤维生产线整线设计、制造、销售和服务的厂家、国内碳纤维核心设备出口的唯一供应商整线交付能力国际领先[4] - 2020年首条国产化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一次性试车成功并交付用户使用目前已实现国产化、规模化、系列化整线达国际先进水平[4] - 目前碳纤维装备在研项目众多包括4米宽幅碳化线主体设备等[5] - 国内碳纤维企业近期及远期产能规划超40万吨国外碳纤维龙头企业新增产能规划在3 - 5万吨按1万吨碳纤维产能对应约需3 - 4条生产线测算公司按历史期间50%市场占有率测算未来3 - 5年约有60 - 80条潜在碳纤维生产线装备订单[5] 原丝业务相关 - 已具备原丝装备的成套设计、生产制造能力原丝成套装备正在进行样机研制纺丝装备已实现签单计划向东华能源销售(2条5,000吨级)合同执行中[5] 复材装备业务相关 - 已具备单工位/多工位复材缠绕装备、拉挤设备等复材装备的生产能力并实现市场化销售[6] - 已成立碳材装备事业部、碳材应用事业部在船舶等复材下游应用领域与客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深圳协同创新高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复材3D打印装备、铺丝装备、三维编织机等复材装备已开展试制等工作[6] 循环再生产业相关 - 2023年进入循环再生装备领域与浙江建信佳人新材料公司签署3.2亿销售合同提供年产5万吨的聚酯回收生产线可实现8,000小时连续运行回收利用率高有望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7] 财务相关 - 2023年公司碳纤维产业销售占比增加且新控股股东入驻后降本增效使利润率上升尽管收入下降[7] - 2023年通过多种措施加强成本费用管控实现降本增效包括调整供应链管理体制等八项措施[7] - 2024年1 - 9月研发费用支出7855.85万元同比增长18.34%主要因碳纤维装备收入三季度下降导致整体销售收入增长较缓研发费用占比相对较高[8] - 2024年应收账款增加因部分客户受碳纤维行情影响项目执行进度放缓但主要为长期战略合作客户(含国企客户)整体风险可控公司加强资金流动性管理[7] 控股股东相关 - 控股股东中建信2004年成立以实业+金融双轮驱动总部位于上海聚焦绿色经营、绿色发展有五大业务板块旗下有3家主板上市公司包括精工科技[8] - 旗下核心企业精工控股集团为中国民企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国家两化融合试点企业承接工程遍布全球600多个城市打造多个海内外地标级建筑[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