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奥赛康“买入”评级[7] 报告核心观点 - 奥赛康作为消化领域领军企业,集采对其消化业务影响明显,目前均已出清,24年上半年已实现扭亏为盈,且近几年仿制药新品陆续上市,预计将持续贡献业绩增量,公司经营明确反转创新药布局成果初现,三代EGFR与信达商业化合作,claudin18.2、IL - 15前药、铁剂、眼科双抗等管线进展稳步推进[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1奥赛康:经营拐点已现,转型创新收获在即 - 奥赛康成立于2003年,起源于1992年成立的南京海光应用化学研究所,19年成功上市,为消化领域领军企业,并向抗肿瘤、抗感染、慢病领域拓展,2020年开始受新冠疫情、主要产品集采等影响业绩承压,目前主营业务迎来盈利拐点,创新药有望陆续迎来进展[17] - 公司迎来经营拐点,24Q1 - 3实现盈利增速亮眼,收入峰值为2019年的45.2亿,受疫情和集采影响2023年降低至14.4亿元,分领域看主要减量来自消化领域,归母净利润峰值为2019年的7.8亿,受收入下降以及研发费用增加影响2022 - 2023年表观亏损,2024Q1 - 3公司收入端实现13.8亿,同比增长23.6%,归母净利润1.3亿扭亏为盈,2024Q1 - 3公司盈利能力迎来拐点,2023年公司毛利率为80.8%(相比2019年降低11.8pct)、归母净利率为 - 10.3%(相较2019年降低27.6pct),2024Q1 - 3公司毛利率为81.8%,归母净利率为9.2%,盈利能力显著修复,2022 - 2023年研发费用增量明显,销售费用率随着产品陆续进入集采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从2019年的61.8%降低至2024Q1 - 3的55.9%,研发费用率从2019年的6.9%提升至2024Q1 - 3的12%,其中2022 - 2023年研发费用分别为5.9/4.7亿,研发费用率达到31.4%/32.7%;管理费用率有所增加,2019年为3.8%,2024Q1 - 3为6.7%[20][23][26] 2传统业务:传统业务集采出清,新品格局较好,贡献增量 - 公司主要产品涵盖消化、肿瘤、感染、慢病四大治疗领域,消化领域大多产品均已集采,新品右兰索拉唑有望贡献增量,感染领域新品较多,有望成为未来增长主要来源[26] - 消化类业务集采出清,公司消化业务收入峰值为2019年的33.7亿元,2023年收入为3亿元,降幅明显,主要原因为消化类产品大部分纳入国家集采,毛利率从2019年的93.9%降低至2023年的72.8%,2024H1实现收入1.5亿元,收入或将见底,新品右兰索拉唑为改良型新药,目前格局较好,有望为消化业务带来业绩增量[31][33] - 公司抗肿瘤产品收入峰值在2019年为10.2亿元,随着多西他赛注射液等品种陆续进入集采,2023年收入下滑到6.2亿元,2024H1为3.3亿元,收入端预计见底,由于消化领域降幅更明显,因此抗肿瘤类产品收入占比有所提升,2019年为22.6%,2023年为42.8%,毛利率维持稳定,近四年毛利率维持在90%以上,2021年到现在共上市13个抗肿瘤类仿制药,其中艾司奥美拉唑镁肠溶干混悬剂进入国家第九批集采,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注射用替莫唑胺进入国家第七批集采,塞瑞替尼胶囊于2023年上市,目前国内上市厂家数(品种)仅两家,陆续获批的仿制药新品预计将持续带来增量[35][38] - 公司抗感染业务增速明显,毛利率维持稳定,2023年收入2.8亿,占比19.6%,2024H1收入2.6亿元,占比28.1%,随着收入水平提升,毛利率有所提升,2023年为79.7%,2024H1为81.7%,米内网数据显示,近两年多粘菌素及泊沙康唑注射药剂维持高增长,放量明显,2021年至今,抗感染领域共上市5个新品,其中艾沙康唑、多粘菌素格局较好,国内均只有2家上市厂家数(品种)[40][42] - 公司慢性病产品2023年收入2.1亿元,占比14.2%,2024H1收入1.6亿元,占比16.8%,上量明显,毛利率提升明显,2023年为69.3%,2024H1为74%,据米内网数据,公司目前主要三个品种中,第五批集采中的沙格列汀片贡献主要收入,剩余两个未集采品种体量较小,2021 - 2024年公司慢病领域主要上市3个产品[44][46] 3转型创新:三代EGFR与信达商业化合作,加速转型进程 - 在研管线丰富,主要品种包括三代EGFR、CLDN18.2单抗,及IL15前药,进展较快的为第三代EGFR利厄替尼,拟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目前已申报上市,其次为CLDN18.2单抗,拟用于治疗胃癌、胃食管交界处处癌、胰腺癌,目前处于III期临床阶段,公司IL - 15前药ASKG315目前处于I期临床阶段,除此之外麦芽酚铁目前处于III期、眼科双抗ASKG712目前处于I期临床阶段[48] - 国内2022年新发肺癌患者约106万人,位居癌症新发数第一,202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数为248万,占比12.4%,高居第一,肺癌大致可分为非小细胞肺癌和小细胞肺癌,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 - 85%,其中包括鳞癌、腺癌等组织学亚型,据J Thorac Oncol文章报道,亚洲EGFR总体突变率为51.4%,EGFR基因两种主要的突变为19外显子缺失(约占45%)和21外显子L858R突变(约占40%),二者均可导致酪氨酸激酶结构域活化,且均为EGFR - TKIs的敏感性突变,还有一些少见突变如T790M、20ins、L861Q、G719X、S768I及其复合型位点的氨基酸替换突变,占所有EGFR突变的比例<10%,国内三代EGFR已有6款上市品种,奥赛康利厄替尼已申报上市,根据米内网数据,国内EGFR在样本医院市场规模2023年达到66亿元,其中三代EGFR为49.4亿元,占比75%,三代EGFR中奥希替尼仍占据主要市场,占比56.6%,国产创新药仍有较大替代空间,2024年9月30日,奥赛康与信达生物宣布双方就利厄替尼片达成独家商业化合作,信达生物在肺癌领域具备丰富产品线,且拥有高效的商业化能力,有望助力利厄替尼实现快速放量[51][52][55] - Claudin18.2肿瘤细胞高表达、正常细胞低表达,癌症转移后依然高表达,多癌肿均有表达,首个CLDN18.2靶向疗法获美国FDA批准上市,国内CLND18.2单抗进展较快的企业包括安斯泰来(申请上市)、奥赛康(III期)、明济生物(III期)、创胜集团(III期)[55][57][59] - 细胞因子在癌症治疗中潜力巨大,但受限于成药性问题,AskGene自主开发的具有全球知识产权的细胞因子前药技术平台SmartKine®,旨在通过工程改造解决细胞因子类药物成药性问题,实现选择性激活免疫系统,定点杀灭肿瘤细胞,该平台孵化的细胞因子前药ASKG315、ASKG915已进入临床阶段,另有多个分子处于早期开发及筛选阶段,ASKG315是一款IL - 15前药 - Fc融合蛋白,是SmartKine®技术平台孵化的首个进入临床阶段的细胞因子类药物,ASKG315在正常的系统循环中主要以完整的前药形式存在,在肿瘤微环境中被定点激活,并选择性激活NK细胞及CD8+T细胞,在提高药物疗效的同时显著降低系统毒性,ASKG315拟用于恶性晚期实体瘤的治疗,并于2023年7月获批联合PD - 1治疗恶性晚期实体瘤的临床试验,目前正在进行临床I期研究,ASKG915是一款基于SmartKine®技术平台开发的PD - 1抗体/IL - 15前药双功能融合分子,ASKG915在正常的系统循环中以完整的前药形式存在,可通过PD - 1抗体实现肿瘤靶向性并可在肿瘤微环境中靶向激活免疫细胞,从而提高药物疗效并显著降低系统毒性,ASKG915拟用于治疗晚期实体瘤,特别适用于对PD - 1单药疗效不佳的癌种,已于2023年8月在美国完成I期首例患者给药,目前中国的临床I期研究也在开展当中,首款IL - 15激动剂Anktiva已获得FDA批准上市,IL - 15与IL - 2生物学功能类似,但与IL - 2相比,IL - 15不会引起活化T细胞的凋亡,能够维持记忆性T细胞的存活和稳态增殖,并且不会扩增Treg细胞,此外,IL - 15对血管内皮细胞没有作用,故而不会诱发系统性毒副作用,IL - 15靶点竞争格局方面各企业纷纷入场布局相应管线[63][65][68][69][75] 4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对2024 - 2026年业绩做出假设,抗肿瘤类产品业务规模预计已见底,结合仿制药新品陆续获批预计将在25年贡献业绩增量,且公司三代EGFR若在25年进入医保谈判,则26年开始贡献业绩增量,同时带动毛利率提升,预计24 - 26年收入增速分别为0%/5%/35.9%,24 - 26年毛利率分别为90.7%/90.7%/92%;抗感染类产品作为公司新业务,增量明显,预计将维持较好的增长态势,预计24 - 26年收入增速分别为65%/20%/20%,毛利率分别为81.7%/82%/82%;慢性病类产品增长明显,预计维持较好增长,预计24 - 26年收入增速分别为47%/25%/20%,毛利率分别为74%/75%/76%;消化类产品经历集采现已出清,随着新品右兰索拉唑的放量,预计将实现增长,预计24 - 26年收入增速分别为 - 15%/10%/10%,毛利率预计分别为72%/73%/74%,首次覆盖,给予奥赛康“买入”评级[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