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及行业/公司 无(文档未涉及特定公司,主要围绕财政政策展开,属于宏观经济领域内容)[1][2][3][4][5][6][7][8][9][10][11][12][13][14][15][16] 二、核心观点和论据 (一)财政的目标 1. 财政有至少两个目标,一个是防风险或去化债,另一个是逆周期调节,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 2. 财政目标相比央行目标更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因为涉及基层政府执行问题,财政政策可能还未出完,市场预期也未完全落地[3]。 (二)逆周期调节相关 1. 市场认为财政过去三到五年一直是逆周期调节,但从实际赤字率与经济增速的关系来看,不能简单得出财政着重于逆周期调节经济增速的结论。第一本账中经济建设类支出占比不到四分之一,大部分为教育、社保等其他支出[4][5]。 2. 从非赤字类债务率来看,2020年以来一直在往下走,因为分子端举债规模比较克制(如专项债2022年4.15万亿、2023年3.8万亿、2024年3.9万亿且其中八千亿用于化债),分母端GDP体量增加,而这期间经济增速整体呈下降趋势,体现第二本账偏顺周期[6][7]。 3. 财政在维持地方政府运转和流动性、保障刚性支出方面是逆周期的,但涉及经济增速时相对克制,更多倾向于顺周期,尤其在当前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财政更多是调节结构而非单纯刺激总量增长[8][9][10]。 (三)当前财政政策走向 1. 九月底市场预期政策大转向,但目前来看财政主要关注点仍在化债方面,稳增长或提高财政支出相关新闻较少。若11月会议未提出相关举措,考虑到资金使用流程,年内可能来不及实施相关政策,市场对稳增长政策预期在降温[10][11]。 2. 明年赤字率市场预期在3.5 - 4之间,但还未确定。财政政策一方面受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战略影响,不会过度刺激;另一方面受外部因素如美国政策不确定性影响,可能年初也会保持克制[12][13]。 3. 化债政策会快速推出且可能超预期,而稳增长政策更多要边走边看。化债政策短期可缓解地方政府压力、腾出发展空间,但中长期存在不确定性,需考虑GDP和财政收入情况[14]。 4. 地方政府重点支出和刚性支出全国平均水平达80%,地区间存在差异,这是本轮财政政策出台缓解地方政府压力的直接原因[15][16]。 三、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文中列举了一些财政逆周期调节的事件,如2023年增发国债、2022年5021亿元专项债限额空间新发专项债、2022年三四季度的政策性开发性工具、从去年开始每年一万亿的超长期退配国债等[4]。 2. 提到特朗普上台可能需要回顾2016 - 2020年美国对华政策历史复盘,这可能对外需造成挑战和不确定性,进而影响财政政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