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及公司 康耐特光学[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业务转型与客户合作 1. 公司正从传统光学向精密光学转型,积极参与智能眼镜产业链,提供光学模组装配、树脂镜片等服务,不局限于传统技术芯片,目前处于向客户寄样阶段且已收到小批量订单,与客户保持良好合作关系,研发费用按计划支付[2][3][4]。 2. 在不同客户项目中,需求不同,进展有快有慢,涉及不同技术关键点,公司可能参与多个环节而非单一角色[3]。 (二)与国际巨头对比优势 1. 与蔡司等国际巨头相比,公司接触近两年,专门成立大事业部满足资源需求提高配合度,国际巨头通常不参与供应链管理,公司在这方面具有更高配合度和供应链管理能力[5]。 2. 公司与三井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自2018 - 2019年起规划扩产能等),确保原材料供应稳定,而竞争对手使用三星M2,174原料供货量小,刚开始试用未达大规模量产水平,三井不会大规模供货给其他品牌商[9][14]。 (三)产品相关情况 1. 1.74折射率镜片占公司总收入20%且持续增长,自2018年底推出1.77产品后年销售增长可观(基本保持30% - 40%以上),今年下半年稳定上升,未来将开发更多功能性、高附加值产品(如双面双曲面减薄、偏光及可染色功能等)提升竞争力[6]。 2. 公司高折射率产品占比增加但平均价格保持稳定,通过差异化策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实现毛利提升(上半年平均毛利39.2%,定制化产品毛利基本达60%),未来将继续推出更多差异化、高附加值镜片产品提高平均毛利[18]。 (四)市场情况 1. 国内市场渗透率较低,约12 - 13万家零售店铺终端,公司已覆盖2万8,000多家(占比20%出头),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将继续开发新功能产品满足需求提高份额[7]。 2. 国内唯一具备生产能力厂商,但近期有新竞争者进入,公司对自身实力有信心将通过创新和优质服务保持优势[8]。 3. 国内高折射率镜片渗透率相对低,国际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如海外1.60偏光片产品毛利接近55%,出厂价70多美元),国内消费者倾向大镜框使高折射率镜片非主流[17]。 (五)客户开拓与销售策略 1. 国内市场主要通过地推开拓客户,现有销售人员约70人计划增加到100人;海外市场采用参加国际展会、走访客户、聘请当地顾问推广及口口相传方式,国内外下游客户画像不同导致推广和销售方式不同(国内以零售为主,境外主要渠道直销)[10]。 2. 有计划开拓新海外市场,采用从国内派遣人员地推及扫街模式注重定制化需求(如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方案及一站式服务),国际展会上宣传拜访客户,其余时间在国内工作控制成本[11]。 3. 在市场调研和销售策略制定方面,在欧美聘请市场顾问和行业专家带回信息数据,通过参加展会和海外销售经验自2012年布局CCN模式,2016年底投入第一条全自动化生产车床产线,2022 - 2023年投入第二条,今年7月启动第三条以应对市场增量及定制化需求[12]。 (六)产品质量保障 1. 通过减少中间渠道环节提高精度要求,如豪雅订单合格率达99%以上,在C to M模式下采用自有iOS系统适配部分终端店铺直接下单并支持接口开发避免人工翻单错误,产品退货率降至万分之0.1以下,利用3D扫描技术确保镜框远程隔边无误差[13]。 (七)特定产品发展情况 1. 在老年渐进镜方面,内表面渐进设计订单比例接近50%,欧美市场渗透率约60%,日本市场达40%以上,国内消费人群变化将使需求逐步增加,今年上半年新产品收入占比达8 - 9%;对于青少年渐进片,国内市场特殊,从前两年商业化后有众多模仿者,公司采取个性化、多样化策略,不依赖明星单品,目前近视防控增长较慢,推出新型理论和技术(如对比度凝胶理论)并获国家发明专利,正在医疗渠道和视光中心临床试验[19]。 (八)新产品推广与商业模式 1. 新产品推广进度相对缓慢,主打中高端市场,不通过价格战提升销量,在国内市场采取谨慎策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21]。 2. C to M商业模式下,依视路等品牌靠品牌力吸引客户,公司依托中国智能制造和物流优势成长迅速,系统搭建多年且与行业内其他公司良性互动[23]。 3. 公司应收账款回收期为59天较同行短,因采取差异化战略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价格战,采用柔性生产模式根据个性化需求来单生产,风险小[24]。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关于智能眼镜中的模融合技术,目前尚无成熟定性的尖端产品,光波导公司或未来更高级光波导技术都可能实现镜片融合,这一领域不断迭代发展[22]。 2. AR/MR/VR眼镜对近视镜片有不同要求(如异形周边设计),有成功案例(塔雷鹏AI眼镜),未来可能出现更多特殊设计的新型AI眼镜[25]。 3. 在未来AI眼镜技术中,摄像头安装在镜片上有可能性但需与需求方深入讨论共同研发,存在技术难点(如与树脂镜片贴合或在数据层面呈现图像等),预计两到三年后成熟的VR眼镜技术难点更多[26]。 4. 三井在高折射率镜片原材料方面优势显著,国内有厂家进行相关研发且有原料投入使用,但高端领域稳定性和量产水平不及三井,日本三井和三菱瓦斯在全球高端单体材料市场主要垄断,国内厂商在抗红外、抗尘、防刮伤、抗菌等功能性原料研发测试有进展,部分国产替代品已投入使用但高端领域需提升[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