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和利润增速 - 2024年1-9月,公司实现总营收13.94亿元,同比-9.78%;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23.29%,主要为新冠业务营业收入及非经常性收益大幅减少所致[2][3] - 扣非归母净利润2.08亿元,同比+19.01%[2] - 非新冠相关收入13.94亿元,同比+15.45%;其中非新冠自产业务11.42亿元,同比+24.40%;代理业务2.22亿元,同比-17.76%[2] - 非新冠自产业务中:国内部分9.93亿,同比+22.20%;国际部分1.49亿,同比+41.34%[2] 毛利情况 - 2024年1-9月,主营业务毛利率为63.36%,较上年同期提升10个百分点,主要系自产业务收入占比大幅上涨所致[2][3] - 非新冠自产业务综合毛利率70.45%,同比去年提升1.37个百分点;化学发光试剂业务毛利率80.81%,较上年同期降低1.29个百分点[3] 期间费用 - 2024年1-9月,销售费用同比+6.47%,费用率21.50%;管理费用同比+0.37%,费用率9.03%,销管费用控制良好[3] - 研发费用2.29亿,同比+7.13%,研发费用率16.46%[3] 发光业务 - 2024年1-9月,发光业务(试剂/耗材/仪器,不含新冠)收入10.37亿,同比+29.15%[3] - 其中国内地区化学发光业务收入9.02亿元,同比+27.01%;海外地区发光业务收入1.34亿元,同比+45.71%[3] - 公司自免类化学发光检测项目试剂收入1.47亿元,同比+31.41%[3] 装机及市场拓展 - 2024年1-9月,国内外新增发光装机1727台。发货口径,前三季度出库2051台(其中国内出库1182台)[4] - 新增装机中,国内新增装机995台,其中单机600速的发光仪器新增装机占比46.43%;海外新增装机732台,新增装机同比+53.46%,其中海外单机300速的发光仪器新增装机同比增长48.78%[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累计装机超9980台(国内6860+,国际3120+),其中iFlash 9000超高速机累计装机1187台[4] - 截至2024年9月30日,公司主要自有产品覆盖境内终端医疗机构客户超过5800家,其中覆盖三甲医院超1230家,占卫健委公布的2023年末全国三级甲等医院数量1795家的68.86%[4] 流水线业务 - 2024年1-9月,公司流水线新增装机61条流水线,同比增长74.29%,累计装机超150条[5] 近期大事记 - 2024年7月30日,公司与湘潭市妇幼保健院就实验室自动化流水线系统产学研合作签约[5] - 2024年9月10日,亚辉龙第二产业园启德大厦正式开园启用,北大-亚辉龙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联合实验室揭牌[5] - 2024年9月22日,亚辉龙开罗培训服务中心正式宣告成立并投入使用[6] - 2024年9月,亚辉龙自主研发的全场景智慧生态解决方案iTLA MAX斩获2024 MUSE缪斯设计奖金奖[6] 渠道库存及降本增效 - 公司营销渠道对发光试剂的了解和渠道库存有所增加,为了健康发展营销渠道,公司正致力于渠道库存改善[6][7] - 公司正在加大和国内原材料厂商的战略合作,保证原材料成本可控;同时将继续执行降本增效政策,优化新业务研发投入[7] 集采政策影响 - 集采后外资承担的整体降幅较国产更大,外资经销商的利润也受到更大压制,可能会进一步转嫁给经销商,提高经销商门槛[9] - 集采后有利于国产企业在三级医院以产学研和合规的学术方式进行推广,国产替代份额有望加速提升[9] - 公司有信心在集采趋势下保持甚至扩大在头部医院的领先份额[10] 自免业务发展 - 自免治疗市场在2022年已超过1000亿美金,是全球第二大适应症市场[10][11] - 公司自免整个panel的营收增长23%,自免发光增长超过31%,体现自免终端对精确定量方法学的需求[11] - 国内自免诊断市场理论空间约80亿元,未来增长潜力大[11] - 公司在自免诊断领域处于国内龙头地位,未来将持续推出满足临床需求的创新产品[12] 海外业务发展 - 2024年上半年,iBC 9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已开始海外市场布局并完成国际CE注册,公司也取得首张IVDR CE Class D证书[13] - 前三季度,海外市场实现化学发光业务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45.71%;其中试剂/耗材收入同比增长60.24%[14] - 海外市场毛利率为77.14%,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随着试剂收入稳定向上,未来有进一步上升空间[14] 研发管线 - 公司在脑损伤、自免生殖、心肌心梗、肝病、血栓等领域有多个潜力产品处于临床试验或注册阶段[15] - 未来1-2年将有多个核心产品陆续上市,为公司带来新的增长动能[15] 战略发展 -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于核心市场发展、学术推广、国产替代以及国际市场拓展[17][18] - 通过不断提高装机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