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利:宏观策略谈三中全会前瞻

会议主要讨论的核心内容 - 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通缩状态,消费疲软,信心不足,企业盈利不佳[1][2][3] - 政府内部普遍认为需要通过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兜底,实现债务重组、刺激消费并重燃私人企业信心,以实现再通胀[2] - 未来地方债与中央债的发展方向应更多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如充实社保、养老、保障性住房和教育等领域,使居民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增加消费[6] -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工业生产和投资较为强劲,而消费相对疲软[6] - 在政策选择方面,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优于货币政策,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杠杆,但从年初至今,广义赤字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7] 问答环节重要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 最近两周的宏观调研和科技行业投资策略会有哪些重要发现? 回答 最近两周,我们在北京举办了科技行业投资策略会,并进行了宏观调研。总结来看,中国目前的政策方向虽然正确,但推进速度较慢。整体经济数据表现参差不齐,消费和通胀数据偏差,而产量、出口和实际GDP数据勉强达标。总体来看,中国仍处于通缩状态,消费疲软,信心不足,企业盈利不佳[3] 问题2 三中全会将带来哪些政策变化?市场应如何预期? 回答 三中全会历来不是宣布财政赤字或一揽子刺激计划的平台,而是制定未来5至10年长线框架的会议。预计三中全会将继续沿袭过去四五年的方针规划,即中国式现代化,包括支持技术升级、解决"卡脖子"问题、推动产业链自给自足以及保障能源、食品和科技安全。但可能会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如低保、医疗保障和养老金账户覆盖面,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但不会立竿见影地带动大规模刺激或再通胀[4] 问题3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哪些主要挑战?政府如何应对? 回答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通缩压力,政府内部辩论更加直白聚焦,各类智囊高参对于问题认识深化,对解决方式建议趋于一致,即通过中央政府资产负债表兜底,实现债务重组、刺激消费并重燃私人企业信心,以实现再通胀。但将这些建议转化为行动仍需迫切感,这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升级与国际竞争需要走出通缩;二是社会稳定问题,特别是最底层20%群体收入下滑更快,对社会稳定不利。因此,需要更多关注需求侧刺激特别是消费,而非供给侧投资[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