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投资评级 - 中性/维持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行业延续调整,房企业绩承压 [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样本说明 - 2024年年初以来,各部门积极出台优化地产政策,政策环境整体逐步放宽。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统筹研究消化存量房产和优化增量住房的政策措施",定下"稳市场"和"去库存"两大基调,517一揽子新政出台后,各城市逐步落地相关政策。但是目前居民收入预期较弱,购房需求仍不足,行业处于调整期背景下,房企盈利状况仍不乐观。据克而瑞研究显示,2024年上半年典型上市房企超七成营收同比下滑,净利润同比下降的房企数量更是达到了八成,半数以上企业净利润为亏损状态。进入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延续调整状态。 [12] 利润端 - 营收整体同比下降,央企龙头表现较优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营业收入合计1.38万亿元,同比下降9.3%,增速降幅较24年上半年扩大2.4个百分点,其中24家房企营收同比下降,主要系近年来行业调整,市场销售量和交付量降低所致。 [13] - 归母净利润降幅扩大,盈利能力仍承压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归母净利润合计-19.74亿元,同比下降103.2%,降幅较24年上半年扩大20个百分点,其中18家房企亏损,主要受到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周期调整,大部分房企为加速库存去化采取多种营销策略,结转毛利率下行,以及计提减值等原因影响,盈利能力仍承压。 [17] - 毛利率继续探底,盈利空间进一步压缩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毛利率为17.15%,而2023年年末和2024年上半年毛利率分别为20.42%和17.28%,延续下降态势,其中29家样本发债房企毛利率同比23年三季度下滑,主要系多数房企为维持市场份额,采取降价促销换量措施,毛利率继续探底。 [21] 现金流量端 - 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降低,现金流明显走弱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累计为417.76亿元,较23年同期2613.28亿元同比下降84%,其中仅有8家房企经营性现金流增长,受到房地产市场销售规模下降以及回款压力的影响,多数房企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降低。 [25] - 投资性净现金流同比少流出,投资支出继续降低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的投资性现金流净流出共计545.09亿元,23年前三季度为1285.19亿元,较23年同期减少了57.59%,其中有23家房企投资现金流同比少流出,投资支出降低。 [27] - 筹资性净现金流流出规模收缩,融资环境收紧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的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约-1527.86亿元,而2023年同期为-2105.17亿元,同比净流出规模收缩。受到房地产行业整体融资环境收紧,金融机构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信心偏弱影响,房企筹资性现金流流出规模降低。 [33] 负债端 - 有息债务规模整体小幅下降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有息负债规模为3.74万亿,较2023年三季度末的3.79万亿小幅下降1.46%。 [38] - 剔预资产负债率降低,现金短债比下滑,净负债率提升 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平均剔除预收账款的资产负债率为69.05%,较2023年三季度末下降了0.4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平均净负债率为118.24%,同比2023年三季度末上升了12.07个百分点。2024年前三季度,所选37家样本发债房企平均现金短债比从23年三季度末1.55降至1.06。 [40] 销售端 - 销售金额同比下滑,央企表现较优 2024年前三季度,31家可获取数据发债房企样本的全口径销售金额较23年同期同比下降33%至19845亿元。分类型来看,央企龙头和混合所有制龙头全口径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7583亿元和4205亿元,同比下降26.78%和29.29%,而地方国企龙头、普通央企、未出险民企龙头和普通地方国企全口径销售金额分别同比下降34.36%、35.41%、42.14%和47.39%。各发债房企的权益销售比大部分在60%以上,其中中国海外发展、华侨城集团、深业集团和安徽高速地产的权益销售比在90%以上。 [47] 投资建议 - 9月26日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为房地产市场定下新基调,进入10月份以来,各部委推出多项地产政策,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均已发文取消普宅与非普宅标准,税收优惠政策调整后,居民购房预期恢复,助力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此外,中央近期发布推进城中村改造、以旧换新、收储土地及存量房政策,部分房企也正在积极探索相关业务机会。对房企而言,面对行业调整期,销售及盈利能力短期承压,我们预计不同属性的房企未来将进一步分化,部分优质央国企龙头房企融资情况较好,债务健康,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改善,具备资金优势,未来有望在行业周期调整后,迎来新一轮发展机会。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