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绩 - 公司收益增长5.9%至2,748.4百万港元,受益于餐厅网络淨增加14间及香港可比餐厅收益轻微增长[1] - 年内溢利(扣除政府补贴)增加34.2%至117.0百万港元[1] - 香港以外地区的经营亏损收窄52.5%至14.1百万港元[1] - 公司有望在2025财政年度开始录得海外特许经营收入[1] - 公司在日本的业务成为香港以外表现最佳的市场,收益增长35.4%[38] - 公司二零二四年收益为2,748.4百万港元,按地理位置划分的收益中,香港地区为2,570,897千港元,同比增长4.8%[56] - 公司二零二四年收益增长5.9%,主要受營運餐廳數目增加所带动[59] - 截至2024年,本集团經營利潤为459,044千港元,經營利潤率为16.7%[52] - 香港地区经营溢利为459,044千港元,同比增长3.1%[53] - 公司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收入为2,748,406千元,年度溢利为118,649千元,基本每股盈利为8.9仙[94] - 公司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年度溢利为118,649千元,年度其他全面收益为1,443千元,年度本公司权益股东应占全面收益总额为120,092千元[95] - 公司截至2024年3月31日资产负债表显示,非流动资产总额为1,116,291千元,流动资产净值为860,355千元,总资产减流动负债为1,976,646千元[96] - 公司截至2024年3月31日资产负债表显示,非流动负债总额为491,145千元,资产净值为1,485,501千元,公司权益股东应占总权益为1,485,501千元[97] 股息政策 - 董事会建议宣派末期股息每股5.9港仙,全年派息率为100%[2] - 董事会建议宣派末期股息每股5.9港仙,全年派息率约为100%[8] - 已宣派中期股息每股3.0仙,报告期末建议末期股息每股5.9仙[117] - 本公司建议向股东派发截至2024年3月31日止年度的末期股息每股5.9港仙[129] 经营策略 - 公司计划在下一财政年度增设四至六间乌冬面店,扩大日式餐饮体验[43] - 公司与澳洲知名餐饮集团ST Group签订合营协议,进军澳洲及新西兰市场,计划于2024年开业[45] - 公司将寻求在中国内地(包括大湾区二线城市)开设新餐厅,探索资本支出较少的餐厅模式[47] - 公司计划在日本市场扩大餐厅网络,重点拓展至租金成本较低的住宅区[48] - 公司持续致力于在中国内地、新加坡及日本建立品牌知名度,强化“香港No.1米线”的品牌定位[49] - 公司进行策略性投资,加强管理团队并培养人才,投放资源于科技以提升顾客体验和内部管理[50] 财务状况 - 流动比率为2.3,速动比率为2.3,资产回报率为4.5%,权益回报率为7.8%[6] - 公司使用食品及饮料成本占收益的百分比维持稳定,分别为23.9%和23.6%[60] - 公司其他净收入由二零二三年的74.0百万港元减少至二零二四年的50.5百万港元[61] - 公司整体员工成本占收益的百分比由二零二三年的31.9%微升至二零二四年的32.4%[62] - 公司物业、机器及设备折旧由二零二三年的123.0百万港元减少6.2%至二零二四年的115.4百万港元[64] - 水电开支由73.1百万港元增加至85.3百万港元,占收益的比例由2.8%上升至3.1%[67] - 廣告及宣傳开支维持稳定,分别为61.0百万港元和61.2百万港元,占收益比例由2.4%微降至2.2%[68] - 其他开支由71.1百万港元增加至81.7百万港元,主要由餐厅数量增加和总部及办事处扩张导致[69] - 餐厅、中央厨房和总部及办事处的其他开支分别为26.2%、24.2%和49.6%[70] - 融资成本由18.9百万港元增加至22.7百万港元,主要因餐厅网络扩大导致[71] - 所得税开支由35.1百万港元减少至33.3百万港元,归因于应课税溢利减少[72] - 存货由23.2百万港元增加至24.9百万港元,存货周转天数由11.5天增加至13.6天[74] - 贸易及其他应收款项以及按金及预付款项由215.1百万港元增加至239.6百万港元,主要由于应收外送平台的贸易余额增加[75] - 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以及应计费用及已收按金维持稳定,分别为238.4百万港元和231.8百万港元[76] - 租赁负债由787.8百万港元增加至803.5百万港元,主要由于为旗下餐厅订立新租赁协议[77] 公司治理 - 主席及行政总裁由同一人兼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