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大控股(00165) - 2023 - 年度业绩

财务表现 - 二零二三年度營業額为6,047,280千元,较上一年度下降21.6%[2] - 二零二三年度投资虧損淨額为-489,491千元,较上一年度改善[2] - 二零二三年度经营活动虧損为-234,054千元,较上一年度显著改善[2] - 二零二三年度本公司股东虧損为-1,922,639千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增加[2] - 二零二三年度全面虧損總額为-2,759,988千元,较上一年度有所改善[3] - 公司股东应占盈利为港币1,352,296,000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增长[23] - 公司建议派发每股港币0.10元的末期股息[24] - 公司股东应占虧損为港币1,922,639,000元,较上一年度有所减少[25] - 公司聯營公司投資市值较上一年度略有下降[26] - 公司委聘外部专家估计聯營公司光大嘉寶的使用价值[27] - 中国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等值港币16,267,262,000元[29] - 中国飞机租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港币1,028,806,000元[30] - 中国光大养老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在2023年12月31日的市值为等值港币1,245,288,000元[31] -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资被指定为通过其他全面收益以反映公平价值之金融资产,投资成本为港币1,407,189,000元[40] - 本集团持有的上市及非上市股票证券的公允值为港币19,346,709,000元,用于联营公司和合营公司投资[43] - 2023年发展中物业存货为135,079千元,已竣工物业为1,394,260千元[46] - 2023年应收账款为2,446,389千元,减值准备为517,284千元[46] - 2023年银行贷款到期日分布为一年以内为10,995,928千元,一年至两年为5,701,040千元,两年至五年为1,480,539千元,五年以上为426,101千元[49] - 2023年应付债券到期日分布为一年以内为6,069,140千元,一年至两年为3,310,440千元,两年至五年为4,413,920千元[51] - 2023年已发行及已缴足普通股为1,685,254千股,股本为9,618,097千元[52] - 2023年永续资本证券本金为2,184,880千元,分派为15,543千元,总计为2,209,566千元[54] - 本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的财政年度末,银行贷款总额为186,036.08万港币,较2022年底的209,169.72万港币有所下降[56] 经营业务 - 公司營業額包括多种收入来源,如服务费收入、存货销售、利息收入等[20][21] - 二零二三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净额为3176928港币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下降[7] - 二零二三年度融资活动前现金流入净额为4880926港币千元,较二零二二年度增加[8]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额增加为1768221港币千元,年末结余为9531117港币千元[8] 投资业务 - 一级市场投资主要领域包括新经济、人工智能、新能源、医疗健康、海外并购等[59] - 二级市场投资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包括绝对回报基金、债券基金和股票基金[60] - 母基金投资FoF为特大型机构提供集流动性和潜在回报为一体的金融服务方案[61] - 本集团自有资金投资业务包括重要投资企业、财务性投资和基石性投资,持有中国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62] 基金管理 - 公司在二零二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基金管理业务中,管理资产总规模约为1,262亿港元,拥有73只基金,涵盖一级市场基金、二级市场基金、母基金、S基金等产品线[69] - 公司在自有资金投资业务方面,培育了中飞租赁、光大养老、特斯联等企业,同时利用自有资金投资于金融资产,持有光大银行和光大证券部分股权[70] - 报告期内基金管理业务收入为10.01亿港元,2023年实现未实现收益1.19亿港元,大幅改善[97] - 已赚取管理费收入为5.71亿港元,同比下降26.8%,其中一级市场已赚取管理费收入为3.96亿港元,同比下降32%[99] - 基金管理业务盈利为2.76亿港元,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虧損1.89亿港元,同比减少94%[100] - 基金管理业务盈利2.76亿港元,2022年为虧損38.10亿港元,主要由于投资项目估值上升[101] - 自有资金投资业务虧損1.89亿港元,2022年为虧損31.93亿港元,主要由于投资项目未实现虧損减少[102] 风险管理 - 本集团的主要内在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资金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价风险[144] - 本集团已制定全面的信贷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定期进行檢討和更新以应对市况和业务策略的变动[147] - 本集团的信贷风险管理已嵌入所有业务单位,由业务部门和前线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