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表现 - 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53.53亿元,同比增长15.76%;利润总额33.25亿元,同比增长24.67%[8] - 公司2022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854,650,575.05元,母公司实现净利润1,145,716,562.34元[5] - 公司2022年营业总收入为553.5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76%[11] - 公司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3.8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09%[11] - 公司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4.10亿元人民币[11] - 公司2022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92元,同比增长26.03%[12] - 公司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76元,同比增长33.33%[13] - 公司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越权审批等,合计金额为4.73亿元人民币[15] - 公司2022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中,交易性金融资产减少43.46亿元人民币,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增加59.10亿元人民币[17] - 公司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553.53亿元,同比增长15.76%[18] - 公司2022年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8.55亿元,同比增长24.71%[18] - 公司2022年新增订单达到655.79亿元,同比增长16.29%[18] - 公司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31.05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5.73%[18] - 公司2022年销售费用为1,483,431,162.60元,较上年增长1.78%;管理费用为3,116,971,392.44元,较上年增长11.74%;研发费用为2,274,631,356.87元,较上年增长7.82%;财务费用为-97,807,391.45元,较上年下降343.43%[46] - 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同比增长128.31亿元,主要是收款情况较好[34] - 公司2022年度实现净利润285.47亿元,同比增长10%[138]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要业务包括能源、环保、化工产品及系统成套、贸易、金融、物流等服务,主要经营先进的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气电、火电和化工容器等高端装备[22] - 公司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31.05亿元,新增有效专利532件,持有3336件有效专利,员工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56.9%,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2.8%[23]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88%,主要是清洁高效能源、新兴成长产业板块收入增长;营业成本同比增长17.00%,主要是随销量增长而相应增加[28] - 公司管理费用同比增长11.74%,主要是职工薪酬、修理费增长;研发费用同比增长7.82%,主要是加大研发投入;财务费用同比减少343.43%,主要是汇兑净收益增长[29] - 公司2022年发电设备产量预计为4,772万千瓦[79] - 预计2023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规模有望达到2.5亿千瓦左右,其中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1.8亿千瓦[77] - 全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在2023年底达到28.1亿千瓦左右,同比增长约9.8%[77] 公司治理 - 公司持续健全公司治理机制,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履职尽责,全年修订公司章程、治理主体议事规则、投资者关系管理规定等14项制度[19] - 公司控股股东行为规范,通过股东大会行使出资人权利,没有超越股东大会直接或间接干预公司的决策和经营活动[87] - 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公司的2021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利润分配、经审计的财务报告及2022年财务预算和投资计划等议案[88]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在报告期内持股变动情况:持股量变动较少,报酬情况良好[89] - 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变动情况:部分副总裁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公司股票[90] - 公司董事长俞培根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拥有工学学士学位和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91] - 公司董事宋致远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曾在多个单位担任重要职务,目前兼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党组副书记[92] - 公司董事宋致远目前还兼任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直属党委委员、书记,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93] 环保社会责任 - 公司加强污染物源头防治,严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审查,有效控制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175] - 公司将突发环境事件纳入综合应急预案,制定应急预案并按规定备案,根据事件分级启动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177] - 公司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环境风险评估,制定环境自行监测方案并按计划开展环境监测工作[178] - 公司通过网站等方式公开环境信息,便于公众知晓[179] - 公司利用四川省水电资源优势,实现“绿电”占比近70%,并积极推进绿色车间、绿色工厂建设[181] - 公司采取减碳措施,减少排放二氧化碳当量12,149.9吨,持续提升生产制造数字化水平[1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