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总结 - 2023年第三季度收入上升18%[2] - 主要业务收入上升9%[2] - 股东应占溢利上升30%[2] - 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平均每日成交合约张数、債券通北向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及ETP平均每日成交金額均创历年的九个月新高[5] - 場外結算公司於2023年第三季的總結算量創历年季度新高[5] - 2023年10月9日推出由智能合約驅動的全新平台HKEX Synapse,加快滬股通及深股通的結算流程[5] - 確定推出香港的全新數碼化首次公開招股結算平台FINI[5] - 宣布滬深港通機制引入大宗交易[5] - LME 集團就為期兩年的强化市場戰略計劃付諸行動,将「成交量加權平均價格」的收盤價方法擴大到流動性最高的金屬合約中;以及批准首個鎳金屬在快速通道下實現品牌註冊[5] - 2023年第三季收入及其他收益为50.84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上升18%[6] - 公司资金的投资收益净额为3.60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虧損4,600萬元上升[6] - 營運支出上升1%,源於僱員費用及資訊科技費用增加[6] - EBITDA利潤率为74%,較2022年第三季上升4個百分點[6] - 股東應佔溢利为29.53億元,較2022年第三季上升30%[6] - 主要业务收入为4,696百万元,较2022年第三季上升9%[6] -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的捐款收益为28百万元,较2022年第三季下降30%[6] - 联交所的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87.0十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上升4%[6] - 联交所的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1.4十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下降16%[6]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9.0十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上升32%[6] - 2023年首三季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56.59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18%[8] - 公司资金的投资收益净额为11.77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的亏损4.24亿元有显著增长[8] - EBITDA利润率为75%,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4个百分点[8] - 股东应占溢利为92.65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31%[8] - 主要业务收入上升6%,源于保证金与结算所基金的投资收益淨额增加[8] -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的捐款收益较2022年首三季下降26%[8] - 联交所的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下降9%[8] - 联交所的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下降27%[8] - 基本每股盈利为7.32元,较2022年首三季增长30%[8] - 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增长10%[8] - 2023年首三季的现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097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下跌12%[12] - 衍生产品市场在2023年首三季继续增长,衍生产品合约总成交张数创历年九个月新高,平均每日成交张数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9%[12] - 營運支出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5%,主要源自通脹升幅导致僱員和資訊科技费用增加,以及LME相关专业费用增加[13] - 2023年第三季的收入及其他收益和2023年第二季比较大致相若,上升1%;溢利则上升2%,反映投资收益净额略有增加[14] - 2023年第三季的收入及其他收益上升18%,溢利上升30%,同样是源自投资收益净额的强劲表现[14] -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的捐款收益为28百万元,较2022年第三季下降30%[6] - 联交所的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87.0十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上升4%[6] - 联交所的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11.4十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下降16%[6] - 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为29.0十亿元,较2022年第三季上升32%[6] - 2023年首三季收入及其他收益为156.59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18%[8] - 公司资金的投资收益净额为11.77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的亏损4.24亿元有显著增长[8] - EBITDA利润率为75%,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4个百分点[8] - 股东应占溢利为92.65亿元,较2022年首三季上升31%[8] - 主要业务收入上升6%,源于保证金与结算所基金的投资收益淨额增加[8] - 香港交易所慈善基金的捐款收益较2022年首三季下降26%[8] - 联交所的股本证券产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下降9%[8] - 联交所的衍生权证、牛熊证及权证平均每日成交金额下降27%[8] - 基本每股盈利为7.32元,较2022年首三季增长30%[8] - 期交所的衍生产品合约平均每日成交张数增长10%[8] - 2023年首三季的现货市场平均每日成交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