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要涉及的行业 银行业[1] 二、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一)银行缩表现状 1. 整体趋势 - 宏观层面,截至今年8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26.57万亿元,同比增长7.2%,整体处于下降通道。A股上市银行20年总资产规模增长但增速显著放缓,20年到24年增速持续下降[2]。 2. 不同类型银行情况 - 42家上市银行中,除民生银行外其余41家总资产同比正增长,但环比来看,只有宁波银行环比增速超5%,有7家银行环比缩表。国有大型银行6家中工行、农行、交行3家季度环比缩表,但大幅缩表可能性不大;全商银行17家中只有贵阳银行环比缩表;农商行10家环比正增长;股份制银行9家中民生、光大和华夏环比缩表,民生环比缩表幅度最显著,总资产减少1700多亿元,环比下降2.28%[3]。 (二)银行缩表的直接因素 1. 经济增长放缓,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 经济指标表现:GDP增速放缓,20年上半年为61.68万亿元,同比增长5%,一季度同比5.3%,二季度放缓到4.7%,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66个百分点。CPI和PPI变动也佐证经济增长放缓,8月CPI同比上涨0.6%,涨幅较前值回落0.1%;PPI同比加速回落下降1.8%,降幅比上月扩大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7%,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4]。 - 对银行的影响:市场主体投资和消费意愿减弱,贷款有效需求不足,社融存量8月末为398万亿元,同比增加8.1%,较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8月单月社融增量3万亿元,同比少增968亿元,主要源于人民币贷款减少。经济增速不及预期传导至信贷端增量不及预期,贷款在银行资产端占比大(以六大国有行为例超50%),影响银行放贷能力,导致缩表[4][5][6]。 2. 居民提前还款潮 - 房贷现状:截至6月末42家上市银行个人贷款在总贷款中占比35.78%,个人住房贷款在个人贷款中占比55.87%,二季度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7万亿元,同比减少1.05%,42家上市银行中有28家个人住房贷款环比缩减,六大国有行除邮储银行外环比缩减,工行缩减幅度最大达1.96%,较23年末减少约1230亿元。RMBS条件早偿率指数从23年初的0.1065点上涨至23年10月24日的0.1341点,涨幅25.91%[8]。 - 成因: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剧,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放缓(三季度累计值4.1万亿元,同比增长4.5%,较去年同期下降1.7个百分点),消费者薪金收入预期指数下行;房地产价格下跌,居民对房地产价值预期下降;房贷利率和理财收益率变动,房贷利率虽下行但理财收益率也波动下行,居民提前还贷性价比上升[9][10][11][12]。 - 对银行的影响:居民大量提前还款直接造成银行贷款资产余额下降,打乱银行资金使用安排和资产负债结构,导致预期利息收入减少,银行调整资产配置会使投资收益减少,净资产规模增速放缓,还可能引起新客户群体或资产来源渠道的真空期[13]。 3. 息差收窄 - 息差情况:息差是银行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差额与总资产的比例,利息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75.69%。LPR下行到历史低位,负债端利率刚性,难以短期内大幅下降,导致息差逐步收窄,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息差1.54%,低于监管标准1.8%[14]。 - 对银行的影响:息差下降压缩银行利润空间,20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加权平均ROE为5.71%,较去年同期下降0.47个百分点,影响银行盈利能力、资产质量、风险应对能力和业绩维持,进而削弱资产端扩张能力,可能引发资产缩小[15]。 (三)银行缩表可能导致的影响 1. 加剧信用债市场的供需冲击和波动 - 商业银行在资产端金融投资占比高,公募基金和信用债持仓比例较大。当面临负债端稳定性下降和利率债供给加速压力时,会优先减持公募债基和信用债,信用债配置性价比下降,银行有动力卖出信用债获取收益、释放仓位,从而对信用债市场形成需求冲击,加剧波动和引发估值调整[16]。 2. 优化信贷结构 - 信贷需求萎缩、提前还款增加、息差收窄和负债端揽储困难,使商业银行资金压力加剧,总资产收益率下滑。若缩表态势延续,银行在信贷投放总量上可能收缩,结构上趋于谨慎。银行可能转向更保守、定向、精细的信贷投放策略,如优先支持金融资质好、还款能力稳定的客户,减少传统低收益行业信贷投放,增加高技术产业、绿色金融等新兴行业信贷投放,增加高收益产品投放(如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倾向于短期贷款投放(如贸易融资、短期企业贷款)。部分缩表银行已开始调整信贷结构,信贷投放向工业、绿色金融、普惠小微等重点领域倾斜,对房地产贷款配置信心减弱[17][18]。 3. 增加并购重组的可能性 - 中小银行方面:贷款是主要收入来源,资产端缩表预示盈利能力下降、资本充足率受压,对于盈利空间有限、资本补充基础薄弱的中小银行(如城商行、农商行),收入下降会加剧经营困境、加大资本补充难度,放大被并购可能性。与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比较,缩表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更显著,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呈抬升趋势,股份制银行缩表的资本充足率显著低于未缩表的,且呈波动中小幅下行趋势。中小银行资产结构单一、依赖地方经济和特定行业、资金来源有限、融资成本高、稳定性一般,缩表时抗风险能力弱,容易陷入负循环,监管机构对中小银行监管力度加大,促使并购重组[19][20][21][22][23]。 - 大型银行方面:大型银行可通过并购中小银行吸收客户资源扩大市场份额、缓解资金和流动性压力,在不新增规模贷款情况下新增优质低风险资产,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资产质量、分散风险、提升资本利用效率,但并购也面临成本、风险、整合管理等挑战,大型银行也可能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或业务创新应对缩表压力[24][25]。若缩表趋势持续,大型银行和中小银行间的并购重组可能成为应对策略,投资者需关注中小银行资产端变化调整投资组合,并购过程中银行息差、利润和资本指标短期内可能下降,但长期稳健性可能改善,并购成败取决于多方面因素[26]。 三、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本次电话会议由东吴证券雇收的信用战分析师徐军军主讲,面向机构投资者或受邀客户,第三方专家发言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所有信息不构成对具体证券的判断或投资建议,未经授权录音转发等涉嫌违法[1]。 2. 在9月发布的报告从银行缩表推演信用债行情走势中对商业银行缩表加剧信用债市场供需冲击和波动有针对性详细分析[15]。 3. 从20年至现在国有大行无论是否缩表资本充足率呈抬升趋势,有缩表迹象的国有大行资本充足率稍高于未缩表的,可能因样本数量有限[21]。 4. 近年来监管机构加大对中小银行监管力度,对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流动性水平等提出更高标准,20年国家金融监管组织明确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重点,强调农村中小银行减量体制,通过兼并重组减少数量、优化布局等[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