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涉及公司 道氏技术[1]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硅负极开发相关 1. 动物碳在硅负极开发思路 - 硅负极主要问题是体积膨胀致电池寿命缩短,理想硅碳负极结构需有强缓冲能力碳基体等。动物碳中多孔碳结构强度和孔径影响硅颗粒尺寸,球形形貌助于均匀内部应力和提高稳定性。公司研究发现贝壳尺寸控制在3 - 4纳米时,多孔碳结构强度影响长循环性能[3]。 2. 公司在多孔碳材料独特之处 - 公司开发具有高结晶性SP2杂化碳(原位合成技术制备,双键结构使多孔碳强度更高)和球形树脂动态材料(特殊工艺实现高集中度立体分布,稳定性更好),在膨胀控制和手效方面表现优异且手效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 3. 产品稳定性提升措施(硅沉积技术和设备选择) - 在沉积工艺上,解决颗粒表面氟硅问题并优化确保沉积均匀性以减少批次间容量差异;设备选择上,流化床有问题,回转炉更适合大规模量产,针对不同多孔碳匹配设备并确保料均匀性提高产品一致性[5]。 4. 公司硅碳负极产品情况 - 公司有五款硅碳负极产品,MS - 2采用原位合成技术,有高结晶性SP2杂化碳,内部空间用于吸收缓冲膨胀,性能优异。球形树脂动态材料使产品稳定性显著提升,这些创新使产品在手效、膨胀控制等领先竞争对手[6]。 5. 客户反馈数据 - 公司新型多孔碳材料比同行业产品手效高出约1.5个百分点,数据来自中试量产小批量客户验证,客户认可并开始小批量购买及导入操作[7]。 (二)多孔碳材料生产设备相关 1. 未来设备结构要求变化 - 随着需求增加,未来生产设备需更高灵活性和适应性,不同多孔碳材料可能需不同结构设备量产,单一设备难以满足所有需求。公司已开始设计开发大规模生产设备并与设备厂商合作[8]。 (三)硅烷运输成本相关 1. 对生产成本影响及应对措施 - 硅烷运输成本高,约占硅烷售价20%。公司计划明年在硅烷厂附近建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基地,用管道运输减少费用,初步规划年产能5,000吨,预计明年完成1,000吨产能建设[9]。 (四)固态电池相关 1. 发展路径及优势 - 发展路径从液态电池转向半固态或准固态最终到全固态电池,目的是提高安全性能和能量密度,全固态和半固态电池比液态电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更高[10]。 2. 常见全固态电池类型及优缺点 - 常见类型有聚合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三类。聚合物电池加工容易但耐温差且易燃,对安全提升有限;硫化物离子导电率高但对空气、水和氧气敏感,加工使用受限;氧化物硬度大,界面接触难优化,全固态电池量产仍需解决诸多问题[11]。 (五)正极材料相关 1. 创新解决方案 - 开发更高容量且镍含量较高新型三元前驱体,改善经济性能和平衡力度提高循环寿命;与国内主流厂家合作将碳管均匀分布在一次颗粒间形成复合二次颗粒改善电子传输性能,已与顶级正极厂商合作且在中试阶段[12]。 (六)负极材料相关 1. 解决膨胀和延长循环寿命措施 - 负极聚焦硅碳负极,设计多孔结构优化工艺降低体积膨胀改善与固态电解质接触界面,专注导电剂部分采用单位碳管等技术提高导电性能控制成本[13]。 (七)导电网络相关 1. 构建导电网络措施 - 合成直径约6纳米的C4,000碳管,比市面10纳米碳管细且成本低,增加添加量可构建更好导电网络,兼具性价比和高性能[14]。 (八)单臂碳管相关 1. 外观和性能特点 - 外观呈纤维状,与多维碳管粉状外观不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纤维束长且直径基本状态清晰,拉曼光谱测试季风和地风比值高,比表面积超1,000,可制备高性能比表材料探索应用于高性能浆料[15]。 (九)水系碳管相关 1. 粘度和分散性改进 - 市售碳管粘度约2,000,市售浆料粘度过高不利于自动化生产和分散。公司开发自研分散剂,使浆料固含量与市售相同但粘度降至500以内,流动性改善,固含量提高至0.8时粘度仍低于市售0.4水平,有助于降本增效[16]。 (十)与下游客户合作相关 1. 合作进展及未来发展节奏 - 单闭管、碳纳米管导电剂及硅基负极材料已送样测试获良好反馈,客户已通过验证。随着量产产能释放将批量导入下游客户。液态电池主流,准固态将率先量产,全固态稍晚,未来一两年有明显产品,全动力电池领域需更多时间[17]。 2. 导电剂和硅基负极产品明年应用情况 - 导电剂和硅基负极产品相对成熟,具体使用比率及变化趋势需更多数据支持,但总体明年将广泛应用并随市场需求调整优化[18]。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文中多次提及公司在不同方面的技术研发成果,如在硅碳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导电网络构建、单臂碳管、水系碳管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这些技术成果有助于提升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力[4][12][14][15][16]。 2. 公司在与下游客户合作方面处于积极进展状态,产品已送样测试并获良好反馈,随着产能释放将逐步实现批量导入,这对公司未来的市场拓展和营收增长有积极意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