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环境及经营情况 - 2023年石墨电极下游电弧炉炼钢企业开工率不足,导致石墨电极产品量价齐跌,公司针状焦生产线开工率不足,炭素业务盈利能力大幅下滑[1] - 负极材料头部企业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对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价格冲击较大,公司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毛利率下降较多[2] - 锂电池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利润空间严重压缩,出口订单明显减少,开工率严重不足[3] 财务情况 - 2022年营业收入为112.45亿元,同比下降12.10%[10]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3亿元,同比下降90.46%[10]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4.49亿元,同比下降101.34%[10]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15亿元,同比增长150.90%[10] - 2022年末资产总额为134.46亿元,同比增长25.25%[10] - 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57.82亿元,同比增长20.89%[10] 行业发展趋势 - 2023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达216.88GW,同比增长148.1%[17] - 预计2024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390GW,乐观预计将达430GW[17] - 2023年中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1.5GW/46.6GWh,是2022年新增投运规模的3倍[18] - 预计2025-2030年国内全钒液流电池新增装机规模有望达到11-93GWh[18] - 国务院提出2025年我国电弧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的目标[20] - 预计2030年,社会废钢资源可达到4亿吨,电炉炼钢会进入快速发展期[20] - 高工产业研究院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池市场出货量将超1100GWh,同比增长超27%[19] - 预计2024年负极投产企业超90家,行业产能逼近400万吨,整个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低不足50%[21] - 预计2024年负极中小企业将面临负极材料价格进一步下探,主流人造石墨340mAh/g的产品将低于1.6万元/吨[21] - GGII预计2024年中国锂电用四大主材料出货量增速均超20%,其中,负极材料出货超200万吨[21] - 预计2030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有望达到580万吨,其中人造石墨仍为市场主流,出货量超470万吨[21]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专注于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产业布局涵盖"绿能、储能、碳材料"[17] - 公司控股子公司平煤隆基生产的高效单晶硅电池片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24.18%的理论极限,达到全球行业量产领先水平[22] - 公司全资子公司中原金太阳装机容量227.62MWP,2023年光伏电站发电量17,351.93万KWH[23] - 公司控股子公司易成阳光建设有年产1.5GWh锂电池项目,主要生产18650和21700圆柱形锂离子电池[25] - 公司通过构建"石墨化—负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的产业链发展模式,有利于加快负极材料业务形成全产业链[29] - 人造石墨占负极材料市场份额80%以上[29] - 负极材料出货量不断攀升,各种类型的负极材料占比也在动态调整中[29] 公司研发创新 - 公司拥有专利347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实用新型专利297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科研成果转化成绩斐然[32] - 公司开发了满足负极材料连续石墨化炉使用的UHPΦ600mm石墨公母电极产品[45] - 公司开发了分布式光伏智能诊断系统、无人机智能巡检系统等新能源集控大数据智能诊断系统[47][48][49][50] - 公司获得了5项软件著作权[51] - 公司开发一款动力电池用的负极产品,储备硅碳负极、钠离子电池、锂电池回收负极、复合负极材料等相关技术[3] - 公司制成一种循环性能好的石墨负极产品,最终要求制成石墨负极材料循环性能达到6000周以上[4] - 公司建成一套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二次造粒生产线,实现公司年产1万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的生产任务[5] 公司治理 - 公司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确定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的分层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126] - 公司董事会下设战略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和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各委员会根据工作细则履行职责,在促进公司规范运作、健康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28] - 公司建立了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管理机制,明确了对内幕信息知情人的管理和责任追究[129] - 公司通过投资者电话、来访接待、互动易问题回复、业绩说明会等方式,与投资者保持良好沟通,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可和了解[129] 环境保护 - 公司及子公司属于环境保护部门公布的重点排污单位[183] - 公司严格履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认真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184] - 公司主要污染物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排放浓度和总量均符合相关排放标准[186] - 公司采取分类处理、控制源头与废弃处理、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