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核心观点 - "去金融化"与局部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萎缩,需求端维稳成为当务之急 [6][7][8][10][11] - 政策意在放缓"去金融化"过程,稳定价格水平和盈利能力,避免"价"的回落侵蚀"量"的增长 [4][16] - 政策通过延缓居民主体"去杠杆"、加快政府成为加杠杆主体、调节收入激发消费活力等措施来实现上述目标 [16] - 未来市场修复的空间还较为充分,关键在于居民加杠杆能力、意愿以及中美权益市场定价差异能否被政策扭转 [20][21][22] 报告分类总结 1. "以价换量"或已到边界,需求端维稳成为当务之急 - 2021年下半年以来,"去金融化"与局部产能过剩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萎缩 [6][7] - 这种"以价换量"和各主体不断收缩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演化到后期,已经出现了"量"受损的征兆和风险 [8][9][10][11][12][13] - 当需求不稳定,生产也开始走弱,决策层认识到经济增速低于预期,政策积极性大幅提高 [11] 2. 政策"大礼包"的作用机制 - 延缓居民主体"去杠杆"的过程,如引导降低存量房贷利率、鼓励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加大入市力度 [16] - 加快政府成为加杠杆主体的进程,如加大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 [16] - 调节收入,提高劳动报酬,激发低收入人群消费潜力 [16] 3. 修复经济预期下的空间 - 类比过去几次"放开"的时点,测算A股后续修复空间 [20][21] - 相对指标如自由流通市值与居民持有M2的比例、中美市场涨幅差异显示修复空间较充分 [20][21] - 但需观察进一步的约束放松信号,如房价调控力度、居民入市门槛、地方政府债务化解任务等 [26] 4. 修复之后的结构机会 - 资源+运输等与中国底层需求相关的实物领域有望回暖,如能源、有色、船运等 [27] - 金融板块中,银行、非银金融等有望受益 [27] - 央国企和红利股也可能成为重点 [27] - 部分制造业格局优化开始出现,如家电、农化制品、商用车等 [28]